2013-07-11 00:00 1812次阅读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王世成
(2012年7月24日)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轻联)自2001年成立以来,与代管各行业协会在国家有关部委的领导、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以促进行业先进生产力发展为中心,十年磨一剑,始终把握“政府靠得住、企业很需要、协会离不开、国际有影响”的发展目标,突出“全国性、行业性、中介性、联合性”的服务定位,坚持整合、创新、发展,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功能和作用日益被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认可,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轻联的行业凝聚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提高,协会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协会作用明显发挥,协会地位明显提高。中轻联多次获得“中央国家机关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2011年2月被民政部评为5A级社会团体。中轻联对推动行业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2011年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以占全国工业14%的资产创造了全国工业19.1%的产值、17.3%的利润、23.8%的出口、24.8%的就业。
今天,借助“2012中国行业协会发展论坛”这个平台,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主题,就行业协会改革发展等问题谈几点我们的体会,与大家共同交流,学习、借鉴好其他行业协会的作法和经验,接受政府有关部门指导,开拓视野,启迪思路,推动有中国特色的协会建设。经过十多年实践探索,要做好协会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
一、必须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为企业、行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反映行业诉求,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和扶持,不断完善促进行业和企业发展的思路。对于行业综合情况和重大问题,自2005年开始我们坚持每年以中轻联主要领导名义向中央领导书面汇报情况。国务院多名负责同志先后在中轻联、行业协会反映的糖业生产、制笔核心技术、电池行业新材料、城镇集体经济出资人及资产监管、集体企业职工社保、轻工行业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状况等多篇报告上作了重要批示和指示,经有关部门协调,有些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今年以来,两次参加国务院领导主持召开的部分行业负责人座谈会,汇报行业运行状况,提出政策建议。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我们加大调研和经济运行分析力度,向张德江副总理呈递了“国际金融危机对轻工行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和建议”的调研报告,提出了调整部分轻工产品出口退税、扩大家电下乡试点范围和品种、调整加工贸易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解决企业融资难等方面的建议。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张德江副总理先后5次在这份调研报告做了重要批示。此后,为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6项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组织力量全力配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参与了《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制定的全过程。我们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抓好政策落实,先后召开三次新闻发布会就节能减排、服务三农、循环经济等进行专题务实发布。主动参与政策协调和项目论证,使行业受到普惠和重点支持:国家共计5次调整轻工产品出口退税率,覆盖轻工39个行业2358项产品,增加退税金额约360亿元;“家电下乡”补贴产品种类从3类扩大到9大类12个品种近6700个型号。2009至2010年,国家安排轻工技改项目3080项,总投资1276.4亿元,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56.25亿元。推广节能灯3.6亿只。实施《规划》三年来,年均产值增长19.8%、利润增长15.3%、出口增长12.9%,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实现“十二五”规划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近五年来,中轻联向政府有关部委报送专题报告148篇、专报信息1871篇。今年上半年,中轻联上报专报20篇,其中9篇被中办、国办采用。
组织参与有关轻工业的专项规划的制定,引领行业发展。中轻联和各行业协会相继参加了发改委、工信部多项规划的制定工作,有关轻工行业科技、节能减排、产业转移、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项目体现在国家规划之中。其中,《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工业转型升级投资指南》、《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造纸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糖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由有关部委正式颁布。受国家有关部委委托,参与完成有关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发展指南、发展规划等起草和修订工作。开展有关人民币汇率调整对轻工产品出口影响、传统工艺美术园区发展现状调查、结构性减税建议等多方面调研并向政府有关部门上报。
加强行业运行分析,提高预测预警能力。根据全行业发展的需要,建设中国轻工业经济运行及预测预警系统平台,及时发布中轻景气指数。建立了轻工业经济运行季度分析例会制度,采取各职能部门与行业协会共同会商、联合打造的方式完成分析报告,发布年度《中国轻工行业发展报告》、《中国轻工行业进出口报告》、《中国轻工业产业安全报告》、《中国轻工业竞争力报告》等专题研究报告,并使其成为国家有关部委等部门及各行业协会、各省轻工行业管理部门全面了解轻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和政策要求的重要窗口并受好评。组织有关行业协会按照商务部产业预警机制扩大试点的要求和协会的工作情况,通过建立专家库、扩容产业数据库等措施,建立并逐渐完善轻工行业产业安全预警体系,加强产业损害预警及产业安全保护工作。召开国际经贸合作区建设工作座谈会,共同探讨经贸合作区建设模式和“走出去”途径,交流海外布局经验,进一步助推轻工企业海外投资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必须不断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升行业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积极推动轻工科技进步取得实效。认真贯彻张德江副总理主持召开的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工作座谈会精神,着力解决影响行业发展的瓶颈技术,带动产业升级。中轻联研究制定《轻工业技术进步“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一是主动与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加强联系,针对轻工科技创新中的突出问题,争取国家科研、技改项目和资金。配合发改委、工信部审核各地政府申报的轻工技改项目,对食品、造纸、电池、皮革、塑料、照明等行业技术改造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重点支持了食品检测能力建设、重点装备自主化化和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等,推进了行业总体技术水平提升和产品结构调整。组织“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轻工项目的申报和实施,造纸、食品、日化等行业的4个重点项目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共争取到经费37116.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8922.5万元。2011年完成“特殊功能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工程技术开发”、“林纸一体化运行模式研究与示范”、“我国优势传统食品制造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3个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验收工作。“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等6个“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已得到落实,涉及制笔、造纸、发酵、制糖、缝制机械、轻工机械、日用陶瓷等行业,共计获国家财政支持13023万元。向发改委推荐5个“轻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新兴产业”备选项目,获批3项,获得国家财政支持4026万元。向科技部推荐2个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候选项目已列入年度计划。组织推荐2012年度“十二五”国家科技预备项目12项,通过专家论证8项,涉及家电、造纸、发酵、酿酒、饮料、日化、皮革等行业。向财政部、工信部推荐2项2011年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候选项目。二是推动产学研体系建设。制定实施《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产学研联动机制指导意见》,参加科技部首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试点工作,组织申报了“日用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以及造纸装备、食品包装装备、制糖、家电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方案。逐步建立起食品、日化、造纸、皮革、轻工机械等行业的产学研用创新团队并初步建成了轻工行业创新平台,科技创新条件不断完善,截至2011年,家电、造纸、发酵、酿酒、五金、塑料、陶瓷、制糖、皮革、轻机等26个行业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0个。三是科研开发成效显著,全行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9项,其中环保节能节材电冰箱压缩机关键技术、环保增强增韧皮革鞣制整饰化学品制备技术、变频空调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项目等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组织评选的科学技术奖802项。
三、必须全力推进行业节能、环保,打造绿色轻工
组织落实、实施国家节能减排项目,组织造纸、发酵、酿酒等行业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确定落后产能的淘汰标准和任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组织落实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重大项目。向发改委争取落实了造纸、发酵、皮革、电池等行业清洁生产重大产业化技术开发专项项目和循环经济重大关键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共计21项,获得9300万元国家拨款资助。向工信部争取落实了发酵、造纸、酿酒行业的6个清洁生产示范项目,获得5340万元的国家拨款支持。向科技部争取落实了“制糖生产过程节能与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及示范”、“造纸、发酵行业污染物减排与废物高值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和“基于拉伸流变的塑料高效节能加工成型技术”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获得6776万元国家拨款资助。组织编制完成饮料和发酵(淀粉糖和酶制剂)2个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组织向国家发改委推荐14项重点节能技术,向工信部推荐16项“十二五”工业节水重大工艺、技术及装备”相关技术和10项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重点推进项目。积极向有关部门推荐轻工节能环保技术和示范企业,有10项列为国家重点节能推广技术,6项列入国家发改委节水支撑技术推荐目录,5项列入《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名录》,1项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向工信部申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示范试点企业,有 8家企业获批。
开展节能减排课题研究,编制有关指南、方案和规划。组织17个行业协会和8所高校、6家科研机构承担“轻工行业产排污系数核算课题”研究,对778家企业进行实地检测,为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提供了技术数据。中轻联被国务院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等部门评为先进集体。组织完成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委托的“轻工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政策研究”等课题。完成了环保部“行业环境经济政策配套综合名录”中造纸、发酵行业编制工作。配合国家发改委制定造纸、发酵、皮革、电池行业清洁生产重大产业化技术开发专项项目指南。受工信部委托组织完成了酿酒、发酵、造纸、皮革、制糖和电池等6个行业清洁生产推行方案。积极开展工信部“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技术评估与应用研究”科技支撑项目中的“轻工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筛选与评估”课题。参与工信部组织编制的《“十二五”工业、通信业节能专项规划》和《工业领域清洁生产“十二五”规划》(轻工行业部分),组织编制“制浆造纸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南(草案)”等。
在行业内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将节能减排引向深入。在梅花味精集团、广州珠江啤酒股份公司、内蒙古通辽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分别召开了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现场会。和自行车协会联合主办“低碳行动,骑行中国 2010北京—深圳自行车骑行活动”、“2011大学生红色之旅骑行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必须把提高质量、维护消费安全放到更重要的地位
组织落实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部、国资委、税务总局、质检总局等七部委《关于在工业企业深化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若干意见》精神,组织制定具体落实方案。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轻工产品质量工作的实施意见》。协助有关部门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推动轻工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推动落实企业对产品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近五年,222家企业获全国轻工业卓越绩效先进企业称号,791个QC小组获全国轻工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其中97个被评为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目前,有效期内的轻工中国名牌产品663个,占全国34.6%,海尔、格力、波司登3个企业的4个产品被评选为“中国世界名牌”,7家轻工企业获“全国质量奖”,占全国的16%。参加国家标准委有关轻工业标准化工作方案的研究和制定,完成轻工国家标准化体系的编写,开展了工业标准体系分析报告编制工作。“十一五”期间,全行业共完成制修订国家标准1182项,行业标准639项,基本建立了覆盖轻工各行业的标准体系。经国家标准委批准,组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个,分委会24个,组织完成11个标委会换届工作。标准编制水平有较大提高,19项标准获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参与食品安全标准清理、修订工作,参与完成食品安全标准300多项,食品相关产品标准26项的审查工作。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法规的制定和实施,配合有关部委参加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参与卫生部等部门开展的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组织轻工乳品标准的清理工作,协助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配合工信部完成《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CMS)及实施要求》、《食品工业企业诚信评价准则》,制定《乳制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评价准则》,推动乳制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技术改造列入国家发改委的技改计划。组织109家奶制品企业参加“中国奶制品产销企业质量诚信宣誓”活动,配合十部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指导意见》发布暨试点启动仪式。
五、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探索、结合行业发展实际,拓展新的服务方式和平台
结合轻工发展实际,我们积极探索开拓新的服务平台,有些平台已经成为我们工作新的亮点。
一是培育产业集群和特色区域,助推产业转移。中轻联较早组织开展创建轻工产业集群和特色区域工作,并在稳步发展中日益规范。截至目前中轻联与各行业协会共建的产业集群已达到160多个。涉及30个行业,分布在20个省市地区,就业人数达1000万人。这些产业集群积聚效应显著,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产链体系,成为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和当地支柱产业。为规范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考核、评审、命名工作,成立了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轻工行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审核委员会,制定了《关于共建中国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行业规范》。配合发改委“轻工业提高现代产业集群水平的路径与政策研究”工作,进行轻工重点产业集群书面调查。我们坚持产业集群和特色区域建设与产业有序转移、优化升级和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中轻联与辽宁省政府、皮革协会、阜新市政府在辽宁阜新建立皮革产业集群,共同培育“承接转移—中国制革示范基地”。参加新疆2011产业转移对接活动,与自治区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组织塑料、饮料、乳制品、生物发酵、食品添加剂等行业企业签约27个项目,总投资75.1亿元。积极争取国家对轻工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支持。向发改委推荐10个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向工信部推荐了6个产业集群创新服务平台,塑料、家电和工艺美术行业获得首批“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称号。
二是办好专业展会,帮助企业拓展市场。通过拓展展会功能、发展展会经济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十一五”期间,展会数量、规模分别比“十五”末期增长34%和36%。在行业内,我们2007年和今年先后两次开展了轻工十大品牌展会和优秀特色展会的评价工作。展会已成为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培育品牌、提高凝聚力、推广先进技术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2011年中轻联和行业协(学)会自办展会38个,比上年增长15%;与地方合作办展21个,与其他部门合作办展34个,展出总面积约350万平方米。今年7月12日我们举办的中国国际轻工消费品展览会整体展现近年来我国轻工业的创新产品和时尚精品,为轻工企业搭建展示平台创造条件,探索打造轻工综合性展览会品牌。此外还培育近万家轻工专业市场,家具、皮革、缝制机械、塑料、家电、五金、陶瓷、文体用品、制糖等行业专业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轻联四次组织召开专业市场工作会议,总结交流经验,研究培育轻工专业市场、加强区域联动机制建设等问题,推动轻工专业市场健康发展。与地方政府合作举办了中国国际啤酒节、哈尔滨国际啤酒节和昆山国际啤酒节。其中,与大连合作的中国国际啤酒节受到行业、企业和游客的广泛认同。
三是应对贸易摩擦,稳固国际市场。组织行业协会和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起草《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应对贸易摩擦和产业安全工作联系机制工作规范》。帮助、引导造纸、自行车、电池、皮革、家具、家电、食品等协会组织企业应对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对我国轻工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诉讼,做了大量协调工作,取得了积极效果。召开产业安全工作会议,交流工作情支持、组织行业和企业开展国际交流活动。近六年来,参加国际会议团组173个,参加国际展会团组119个,申请获得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900万元。在总结推广轻工企业“走出去”经验做法的同时,组织有意向的企业与国外经贸园区对接,开展 “海尔鲁巴工业园”、“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项目和“中法夏斗湖经贸合作区”的推介服务工作。
六、必须不断完善有效的工作方式,增强行业组织的凝聚力、公信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组织52个基层党组织 897名党员参加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认真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积极创新“自选动作”。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查找出在思想观念、说清行业能力、领导班子和员工队伍素质、解决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问题,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努力从建立长效机制上巩固发展整改效果。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精心组织,加强具体指导,着力做到与建设学习型社团相结合,与业务工作相结合,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实现党组织“全覆盖”,与争创5A社团相结合。中轻联党委被列为创先争优活动直报单位,先后在中央组织部、民政部、国资委召开的创先争优活动座谈会上交流发言。
二是加强人才培养工作,为行业发展提供大批技能人才。全面贯彻落实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逐步推进轻工行业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在全国100余所职业院校组织自行车、缝制机械、钟表、酿酒、陶瓷、家电、皮革、造纸、乳品、家具、玩具等40多个行业开展了轻工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共有6万余名毕业生取得了不同等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十多所轻工高等院校、上百所轻工中等专业学校每年培养各层次轻工专业人才上万名。参加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工作。开展“陶瓷艺术大师”、“玻璃艺术大师”、玉器“百花奖”评定工作。
三是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建章立制,从工作规则、业务、人事、财务管理等方面制修订促进规范发展的相关制度,制定《中轻联行业自律公约》、《中轻联行业内争议处理规则》、《中轻联行业自律惩戒制度》等多项制度,同时注意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工作并做好动态修改工作。轻工各行业和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踊跃为抗震救灾、希望工程、母亲水窖、捐资助学、关注青少年用眼健康等活动捐款捐物,仅在汶川地震中的捐款捐物就超过30亿元。积极服务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22个轻工行业的85家企业参加了支持北京2008奥运会的各项活动,10家指定赞助商中有6家轻工企业,15家独家供应商中有7家是轻工企业,70余家特许生产商中有51家轻工企业。上海世博会期间,23个轻工行业的259家企业参与支持和赞助。
四是推动社团文化建设。中轻联和许多协会在培育建立协会文化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果。培育建立包括行业组织主要使命、核心价值、社团精神和行为规范在内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中轻联和各行业协会文化,增强中轻联和各行业协会软实力,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隆重庆祝轻工业改革开放3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力宣传轻工业改革发展的新成就,与人社部联合表彰591名轻工行业劳动模范,极大地鼓舞了全行业员工。今年,将与人社部开展再次评选全国轻工行业先进集体120个,全国轻工行业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620名。
以上是我们结合行业发展实际,积极推进轻工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方面探索的几点体会。我们深感,行业协会在发挥作用方面外部和内部还存在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还要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政策建议。
行业协会发展外部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是促进协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规定滞后,还没有关于工业领域行业协会的法律,在行业协会的定义、性质、地位、设立条件、职能、资产、监管、与政府关系等方面均缺乏法律确认。36号文件扶持行业协会发展政策措施有些不落实。二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该交给或委托给行业协会办的事没有交给协会,有些对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决策事前没有征求协会意见。同时协会的内部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说清行业的业务能力还不够强,对新情况、新问题反应不够灵敏,及时发现和研究行业的共性和突出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二是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现有人员结构年龄偏大。后备干部队伍储备不足,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同时代要求相比存有差距。三是有的协会治理结构不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执行不严格。四是经费收入同双向服务的需求矛盾突出。
我们愿借助“2012中国行业协会发展论坛”的平台,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加快经济领域行业协会立法步伐。通过立法确立行业协会独立的法律地位,赋予其相应的管理服务功能;健全行业协会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行业协会的设立、变更和终止行为;明确和加强行业协会的经费来源和财务管理;完善监管方式,建立规范、有效的监督体制。二是加大对行业协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对行业协会的工作给予充分的支持、尊重和信任,强化管理是服务的思想,进一步落实36号文件精神,扶持行业协会发展;加快转变职能的力度,把适宜和应交的职能尽快委托或转移给行业协会;尽快将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化;进一步完善税收、评估、管理方式,建立奖惩分明、优胜劣汰、能进能出、扶优扶强的管理机制;培育品牌协会,发挥先导作用;发挥舆论的监督和引导作用,为协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加快行业协会自身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自治;逐步形成内部治理机制,科学谋划行业发展;自觉完善内部治理,打好发展基础;高度重视社团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团文化建设发展方向,使社团文化成为凝聚人心、鼓舞士气、铸造团队精神的载体。
我们衷心希望国家有关部委对协会工作给予更多的指导,兄弟协会给予更多的帮助,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行业协会发展之路。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