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30 00:00 30197次阅读
尊敬的顾秀莲副委员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中国工业经济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是国内首个工业领域社会责任报告集中发布平台,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今年是第七届,累计近430家(次)央企、地方国有企业、优秀民营企业作为各行业、各地区的代表,在这里集中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企业采用在线报名和提交报告的方式,通过推荐、注册、在线填报、提交、审阅、评估等环节,78家企业集中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中国工经联根据按时提交的报告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估,形成2015综合评估报告,现摘要发布如下:
一、发布企业及报告基本情况
发布企业中,中央企业20家,较去年增加3家,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8家,民营企业17家,外资企业3家,26家企业为中国500强企业。共涉及石油、化工、医药、电力、钢铁、煤炭等18个行业,其中,石化和医药是发布报告数量最多的两个行业类别,分别有11家企业,各占比14%。从地域看,北京和上海两地仍是报告发布集中区域,占比40%。
发布报告中,69份使用社会责任报告名称,9份使用可持续发展报告名称;55%的报告篇幅在60页以上;29%的企业发布报告在7次及以上,3家企业为首次发布报告。
二、发布报告的主要特点
第一,报告披露内容的完整性和实质性进一步提高。发布报告中,74份报告采用了编制说明,覆盖率为95%。70份报告发布了高管声明,覆盖率为90%,阐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观、承诺及实践等信息。77份报告披露了公司简介信息,覆盖率高达99%。大部分报告还对公司下一年度社会责任工作的目标和计划进行了披露,覆盖率分别为74%和64%。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从议题产生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关注度等角度出发,判断并筛选对企业实质性较高的议题进行重点披露,报告的实质性进一步提高。此外,一些公司还对负面信息进行了回应,主动披露相关情况以及后续改进的各项措施。
第二,报告在社会责任管理和责任绩效方面的信息披露更加全面和深入。在责任管理的8个指标中,利益相关方参与指标覆盖率最高,为79%,责任理念与模型、责任治理、责任组织管理、责任信息披露指标覆盖率均超过50%。在社会责任绩效的8个指标中,科学发展、环保节约、社区参与和发展这三项指标覆盖率均为100%,和谐劳动关系和安全生产指标的覆盖率均在95%以上,反映了企业对于基本经济、环境和社会责任的重视。总体上看,今年发布的报告在社会责任管理和绩效方面的信息披露更为全面和深入。
第三,报告更加注重采用专题、案例、外部声音、图片等丰富的表现形式,可读性逐步增加。29%的报告采用了“责任专题”的形式,对公司年度重点社会责任实践与成效进行了集中展示。报告均采用案例、外部声音的形式对报告内容进行辅助说明,其中45%的报告采用案例数超过20个,27%的报告采用了利益相关方评价,19%的报告采用了员工感言,60%的报告采用了第三方评价或审验。全部报告采用了不同形式的图表图形,97%的报告使用了丰富的图片。分析显示,企业开始更加关注报告的呈现形式和传播形式,既增强了报告的可读性,也更形象、全面地展示了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开展情况。
第四,报告在构思设计上有诸多创新,呈现出了不同亮点。体现在,一是报告的主题更加突出,充分展示了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核心思想,52%的报告有明确的报告主题,并且93%的报告内容与主题高度契合,表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并有效利用“报告主题”这一提升报告思想内涵和传播理念的重要工具。二是报告内容呈现出了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形式,除了参考现有的社会责任标准,亦充分融入企业的特色实践,充分展示企业独特的责任理念。三是基于品牌传播的视角,从视觉呈现方面,对报告的封面和内页做了专业的设计,更好地展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工作内涵。
在对集中发布的报告进行综合评估过程中,我们也同时看到了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和社会责任管理方面尚存改进的空间和方向,特提出以下两方面建议供参考:
一是在报告编制方面,建议在编制过程中,注重与同行业先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对标和学习,注重整合本企业责任理念与设计思维的融合,充分发挥报告编制与企业内强管理、外塑形象及内外部沟通间的价值;在编制完成后,可引入互联网+模式,创新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和载体,采取报告发布、内部推广、组织案例评选等多种方式,充分挖掘报告的传播和应用价值;
二是在加强社会责任管理方面,还需进一步健全责任管理体系,同时不断提升员工履责能力,更加重视信息披露及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等。
中国工经联搭建的报告发布平台,以构建企业履责长效推进机制、提升企业履责管理实践水平为目标,为行业企业提供社会责任报告集中发布、展示、交流平台,提供社会责任管理实践研究和绩效检验、评价、改进平台,希望我们的企业能够进一步通过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编写和发布,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借鉴,促进公众和其他利益相关方了解和监督企业行为,促进企业日常运营管理更加符合社会和环境标准,不断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和绩效水平,同时也更加希望广大行业企业抓住《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建设时代机遇,内强管理,外塑形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