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28 00:00 1613次阅读
在新起点上提升企业社会责任
——在“2013中国工业经济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暨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发布仪式”上的主旨讲话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
李 毅 中
(2013年5月26日)
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2013中国工业经济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暨评价指标体系发布仪式”在这里隆重召开。本次发布会得到了发改委、工信部、民政部、人社部、环保部、商务部、国资委、质检总局、安监总局等部门,以及相关行业协会、地方工经联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广大行业企业、新闻媒体的高度重视。我谨代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及各协办单位,对出席发布会的各部门、各单位,向企业和行业代表、各位嘉宾和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性跨越。工业生产规模跃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多年来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40%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支柱作用。工业行业经济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大幅跃升,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防实力。企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立足于历史积淀和现实发展的时代号召,也是承载着中国十几代人梦想的崇高追求,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职责。我们要从更高层次上理解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提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形成企业家和企业的共识,把企业发展与国家兴衰,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历史重任内化到企业发展战略中,从而激发企业的动力、活力和创造力,积极、主动、自觉地投身到实践中去,创造新的业绩。我想就此讲五个问题。
一、企业要体现国家意志,实现民族愿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自觉履责
十八大阐述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以往基础上更加丰富和完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工业化基本实现”的奋斗目标,着重指出“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对工业化作出了新的诠释。工业要发挥主导作用,“四化”紧密结合,同步发展,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需要付出巨大、艰辛的努力。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源动力,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发展空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2%,但其中13%左右的人口是长期在城里打工的农民工,城镇化质量不高,未来还有很大潜力。工业为城镇化提供就业岗位,改变和优化了城乡布局和经济结构,也为城镇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了潜在的巨大需求和发展空间,必须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协调发展、良性互动。
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工业要反哺农业,城市要支援农村。由农业现代化等积极因素引发的红利并没有丧失。发展现代农业可以更好地为工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原材料、充裕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必要的土地资源。工业和城市要在先进技术、人才、农业生产资料方面提供支持,支持农用工业发展,支持农民致富,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利化、产业化。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推进新农村建设。
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结合,不仅使工业化加快发展有了新的动力,也为信息化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当前,两化深度融合的重点要围绕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研发设计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主要载体,信息化是推动工业化的“加速器”。由制造业的信息化推广到相关领域,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也将得到全面提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化”同步发展,基础在企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只有企业做强做优,工业才能由大变强,只有企业转换机制增强内生动力,工业经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结构性矛盾才能缓解。企业要在不同层面上找准自己的定位,把自身责任和国家意志、民族愿景结合起来,明确和国家改革发展大局的关系,与实现工业化、“四化”同步发展紧密相连,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在实现国家意志和民族愿景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做些什么?首先是自强自立、自主创新。企业应端正主业,发挥自身优势,转变经营机制,适应市场需求,不能漂浮不定,随波逐流。近年来“脱实向虚”的倾向明显,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以至于一些企业、企业家在泡沫中放松放弃实业,只顾一时利益,损伤的不仅是企业自身,经济、社会也受到很大创伤。同时,我国不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一些成套设备、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关键材料还依赖进口。要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二是要做好自身工作,增强企业内生动力和竞争活力。企业要自觉遵守市场规律,服从国家宏观调控,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当前尤其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努力化解产能过剩。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有效应对和消化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和抵抗风险能力,走上内涵发展、创新驱动的轨道。三是要加强经营管理,掌握新技术。企业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加快技术进步,苦练内功,提高经济技术指标水平。企业家、员工要努力提高素质,大量的农民工亟需提升职业技能,企业家要继承老一辈艰苦奋斗的传统,要勇于创新,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成为本行业的行家里手。
二、企业要为融合发展、包容发展、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协调发展履行应尽的责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有企业经历了扭亏脱困、资产出让、企业转制、职工转换身份、股份制改革等难以忘怀的艰难历程,一批国有企业重组、改制、上市,转换机制、提升素质,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民营企业得益于不断扩宽的发展空间和政策帮扶,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具有机制新、负担小、经营灵活等优势。民营企业包括合资企业发展到现在,经济总量占60%,利税占一半以上,在增加就业、创造财富、社会稳定方面都起到很大作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两者都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协调发展。
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十八大强调“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当然还应强调同样受到法律和社会的监督。应当看到,这不是对现状的描述,而是市场经济应遵循的原则。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政策上的缺陷,有碍企业形成稳定发展的预期,但宏观法律和政策环境总体上是比较好的,各方面制度也在不断改进完善。企业不要过多地埋怨外部环境,过多抱怨政策不到位,而应高度重视、抓住和用好当前我国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利时机,加快自身的发展。国企和民企应当多看对方优点,包容发展,融合发展。
当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仍肩负着内部深化改革的重任。国有企业应承担起政治责任、法律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坚定主业,端正投资方向,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加投入;进一步完善股份制改革,通过国有股减持、增资扩股或股权分置等方式吸引民营资本和其他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同时按照国家要求,改革垄断行业,向民营资本开放等。国有企业还要进行内部机制的转换,要进一步深化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提升经济效益,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搞好内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
民营企业内部的改革,重点是企业治理结构等制度规范层面的转型、升级和发展。民营企业有一批是从国有企业中脱胎出来的,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转换机制,如果机制没有转换,只是形式上的改变,并不能发挥优势。有条件的企业要争取上市,这不仅是筹资、融资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社会对企业的监督。其他企业也要进行股份制改制,由个体发展成合伙、合作、股份制企业,增加资本的社会化程度,逐渐从家族式治理转向现代公司治理。如,浙江省提出“个转企”,即个体工商户经过努力升格为企业,“下升上”,即规模以下的小企业做优做强,上升为规模以上的企业,促进小微企业提升发展,很有远见。同时,民营企业要强化内部管理,提升经营水平。一般来说,不少民营企业管理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加强基础工作,加强基层建设,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培养,一些企业可以做成“专精特新”的优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有自己的位置,还有一些企业能够做强做大,成为本行业的骨干企业、龙头企业。
加强企业间合作,也是包容发展、融合发展题中应有之义。一是先进企业要发挥带动作用。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技术创新的企业,一方面应该保护企业商情和机密,但同时,也要把新技术在行业内交流推广,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过去同类企业“比学赶帮超”,现在我们同样提倡企业间合作。竞争不是以邻为壑,不是封闭自守。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这种优越性在市场经济中仍然要发挥。现在同行之间交流不够,以至于我国自己的创新不能形成更广泛的生产力,既不符合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要求,也不符合市场规律。先进企业要带领其他企业共同发展,不能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这应该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二是大企业带动中小微企业。构建和完善产业链,大中小微企业都有责任,共同发展才能提升行业水平和竞争力。大企业做好行业领头羊,发挥整合行业资源的能力,成为行业骨干力量,拉动带动中小微企业发展。中小微企业要为大企业做好配套、服务,“专精特新”,深度加工提高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大企业、中小微企业都应在产业链中找准自己的一环,为打造、完善产业链和提升国民经济竞争力而努力。
三、企业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两型”社会的战略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中,履行社会责任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显著特点之一。因为我们不能重走先行国家无节制地使用能源资源,先污染后治理,给人类社会、自然环境造成巨大损失和灾难的老路。从现状来看,我们在节能减排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环境和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工业增长仍然过度依赖物质资源投入。2012年我国能源总能耗折36.2亿吨标准煤,约占全球的20.5%,创造了全球10.5%的GDP。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达56%,铁矿石进口按含铁量计算超过50%,铝矿铝材进口、铜矿铜材进口分别达到50%和70%。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及CO2排放量名列全球首位,大气雾霾、水源污染已成社会问题。如果再继续粗放下去,资源环境不可支撑。“我们只有一个赖以生存的地球”,以清洁生产和集约增长为内在要求,这理应是企业要履行的责任。
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其他四个建设并列,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要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企业的责任。在实现工业文明的人类进步中,工业肯定要使用资源、使用能源,肯定在生产过程中有“三废”的排出。应通过技术进步、通过严格管理,尽量节约能源资源、合理开发、科学使用。同时对生产环节过程中排出的“三废”,尽量减少,循环使用。对排污有切实可靠的治理技术和装备,要使排放控制在环境允许的范围之内,在生态环境可以自然修复的范围之内,要符合先进的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在实现工业文明中贯彻生态文明,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建设“两型”社会。
就企业而言,节能减排也是自身需要。在多数企业成本构成中,物质消耗、能源消耗占很大比例。节约能源资源本身就是降低成本,降低成本就是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盈利水平,环境目标和经济目标是一致的。目前看,企业对节约能源、降低物耗,普遍是重视的,因为和切身利益相关。但仍然有不少企业对减排治污、保护生态不够重视,因为减少排放、治理污染需要投入,需要费用,从短期利益来讲,增加了企业的开支和成本,减少了企业利润,因此往往处于被动的、不自觉的状态,应当主动自觉纠正。重视环境保护,重视减排治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要着重强调。
四、企业要关注民生利益,经营方针中突出质量品牌和安全生产,这是企业关注民生最集中的表现
企业最直接、最基本的责任,是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良好服务,企业要以顾客至上、消费者至上。一些企业的产品是下道工序的原料,要对客户负责,一些企业生产的消费品,更为直接地关系到民生利益,要对消费者负责。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产品、服务、质量的竞争,持续努力得到市场认可就形成了品牌。品牌是技术和管理的结合,是物质和文化的结晶,要创建名牌产品,创造名牌企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食品药品用品的安全,可使消费者放心消费,满意消费。不断提升质量、丰富品种、改善服务,可以创造消费、拉动消费。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品种质量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不可能拉动内需,没有内需拉动就不可能实现持续发展。提升品种质量,与企业自身利益、经济社会发展都是一致的。这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创新品种、提高质量、改善服务,要纳入企业的经营战略。产品质量应该是上乘的,制造过程应该是绿色低碳的,产品要有稳定、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还要有较长的生命周期。企业要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不断提升、完善、保持企业品牌的竞争力。首先要诚信为本,这既是市场法则,也是企业家和从业人员的道德底线。如果在竞争中缺乏诚信,侵害消费者利益,甚至弄虚作假,不仅损害社会利益,企业自身也会付出巨大代价。二是要有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装备,使生产过程数字化、智能化、清洁化。三是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实现精细管理,要有良好的售前售后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一旦发现问题,要勇于担当,产品召回,对用户进行赔偿,这样才能树立、维护品牌信誉。
“以人为本”是党的执政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健康为本,发展经济决不能以牺牲或者损害人的生命健康为代价。安全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要时刻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遏制和防范事故发生,保障劳动者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维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这是企业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
企业法人代表要对企业安全生产负总责。要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要不折不扣贯彻“安全生产法”等国家法律、条例、部门规章,并落实到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以法治安”;要采用本行业先进的工艺技术,淘汰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技术装备,用信息技术提升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做到“科技兴安”;要加大安全投入,排除治理隐患,改善劳动保护和作业环境,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实现文明清洁生产;要持续开展上岗培训、继续工程教育,开展反事故演习演练,大力提升员工特别是农民工的基本素质;要提升企业家和管理层的安全意识,改善员工的生活待遇,缔造关爱生命、和谐友善的企业安全文化。
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走出去”,实现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统筹,要树立全球性企业社会责任理念
在全球经济格局中,要充分利用好国外的人力、技术、资金、资源,尽快提升在国际分工体系和国际经贸利益格局中的地位,为实现工业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同时,要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靠质量、服务、品牌开拓国外市场。因此,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无论是开展贸易活动,还是进行资本运作,注重诚信、切实履行社会责任,都应是企业竞争力的要素之一。
当前,国际上对企业社会责任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履责呈现标准化和刚性约束的趋势。全球契约十项原则、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以及其他国际组织、各国政府、跨国公司、行业协会制定了许多“自愿性”标准,对企业自身履责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都应该成为企业“走出去”,发展经济贸易往来活动的规则,应自觉遵守。在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的形势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一些国家出于各种原因,对我国的出口产品进行所谓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比较典型的是2011年以来美国和欧盟对我国光伏电池进行的“双反”调查。我国一方面要遵守WTO规则,不做违反规定的事,另一方面,企业还应熟悉和善用国际通则、规则,维护企业利益,维护国家利益,对国外的违反规则、贸易保护,要据理力争,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履行好社会责任,也是企业“走出去”,实现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保障。近年来“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2011年底,中国企业非金融类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3220亿美元,在境外设立中资企业1.8万家,遍布177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772亿美元,同比增长28.6%,今后还要进一步增长。企业“走出去”,到国外去生产经营,要遵守所在国的法律,要尊重当地劳工权益和风俗习惯,特别要注重当地生态保护,尽量利用当地劳动力,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我们“走出去”的企业,大多数做得很好,得到了当地社会的认可,但也出现不少问题,在产品质量、环境和社会问题上遭到一些非议,受到一些责难,付出了代价。因此,只有树立负责任的良好企业形象,树立全球责任理念,才能进入当地市场,融入当地社会。
我想是否可以从上述五个方面,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层次提高了,认识提高了,把企业前途与国家意志、民族愿景紧密结合,才能为经济的融合发展、包容发展,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协调发展尽到企业应尽的责任;才能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在实处,将民生利益内化为企业的实际行动;才能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参与国际竞争,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归根结底,企业有了责任感和自觉性,就会转化成履行社会责任的内生动力,就会激发出各种各样的创造性思维,就会更加自觉地付诸实践,不断创造新的经验,提升水平,增强竞争力。如果大多数企业都能这样,我们行业水平、综合国力就能大幅度提升,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的重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成为现实。
祝愿本次发布会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