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项目组赴深圳、广州调研

2018-08-22 00:00          878次阅读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是中国区域合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借助港澳国际窗口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探索。近日,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联合深圳市政府、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地区司以及广东省发改委、科技厅等单位就《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机遇研究》进行联合研究。

        8月1日-4日,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机遇”项目组赴深圳和广州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召开座谈会,专访了深圳市发展研究中心、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天安数码城集团,广东省发改委及广东省科技厅,分别从企业和政府角度了解了相关情况,为项目搜集了大量一手资料。

        8月2日上午,项目组赴深圳市发展研究中心进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机遇”项目的开题。李杨研究员介绍了项目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研究创新与难点、调研安排、工作安排及预期成果。

        深圳市发展研究中心范维新副处长等就研究提纲中的不足和研究重点提出了建议。他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实施,强化了内地与港澳交通联系,通过优化和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湾区城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特别是做好湾区内港航、物流、旅游、商贸等主要配套产业的规划和布局,共同推进“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新型通关模式,促进通关便利化。大湾区建设规划的出台,能够促进湾区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围绕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国家创新中心等目标,大力发展航运物流、科研与设计、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等服务于区域经济的机构和业态,促进产业集聚,让金融和科技服务于实体经济。

        夏阳副主任提出希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能抓住第四次工业浪潮的机会,出台创新产业发展的实施计划,充分发挥腾讯、华为、中兴、格力、顺丰、大疆等科技型企业的领军效应,充分集聚产业价值链相关的中小微企业,让科技创新在粤港澳大湾区生根发芽。

图片1_20180822140018481.png

深圳市发展研究中心座谈会

        2日下午,项目组赴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招商蛇口”)调研,该公司是招商局集团(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旗下城市综合开发运营板块的旗舰企业,也是集团内唯一的地产资产整合平台及重要的业务协同平台。2015年12月30日,招商蛇口吸收合并招商地产,实现无先例重组上市,打造了国企改革的典范和中国资本市场创新标杆。招商蛇口战略发展部、自贸投资事业部、产业园事业部、产业研究院、营销管理和资产经营事业部等部门的领导参加了座谈会。通过座谈,项目组了解到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城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无序竞争,城市之间为了各自的地方利益博弈,对高附加值的产业互相挖角,造成资源和人力的浪费,甚至阻断了产业的有效集聚和顺利升级,影响了湾区整体产业升级的效益最大化。同时,招商蛇口提出推动现有的“9+2”发展格局向“(3+2)×N”格局的更多极发展。建议重点关注大湾区内具有增长潜力的战略极点,如前海蛇口自贸区、南沙新区、横琴自贸区、东莞长安新城、佛山三山新城、中山翠亨新区等,鼓励新城新区构建成为一个一体化、要素自由流动的创新网络,以充分吸引和集聚具备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发展潜力的中小微企业,孵化和培育出一批甚至一群新兴产业。

图片2_20180822140036389.png

招商蛇口座谈会

         随后,项目组又赴天安数码城集团调研。集团副总裁何文率集团产业研究中心人员参加了座谈会。天安数码城集团成立于1990年。源于香港辐射内陆,从创办之初就扮演着香港与内陆产业交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角色。在座谈会上,何文副总裁提出,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产业协同发展效应下,各城市群之间各具优势:香港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创造力很强,深圳科技发达,东莞、佛山智能制造业发达,澳门、珠海旅游业突出等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其实就是一种融合和互补。像全球无人机“霸主”大疆成长在深圳,但却是香港科技大学孵化而出,现已成为内地和香港共同培养的模范代表。从产业的角度来说,要把握粤港澳产业之间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机遇,促进科技创新要素的流通,大力推动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市场化。企业最关注的政策性因素为:银行信贷、汇率、税收、贸易、人才和土地政策。为了让优质的政策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政府应该高效利用产业园区,让园区成为政策宣讲和服务的阵地。

图片3_20180822140057057.png

天安数码城集团座谈会

        8月3日下午,项目组赴广东省发改委进行调研。赵磊处长就“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机遇”项目以及调研主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赵处长对项目组提出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的一系列问题做出了回答,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广东省与港、澳合作密切;服务业合作发展较快;金融开放不断深化。但目前在产业合作中仍存在一定的难点,如港澳与广东省多项标准无法互认;香港的一些产业在进入广东省时存在一定障碍;大湾区内各城市间存在趋同竞争现象,各城市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分工弱化。未来,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时,应全方位的加强湾区内各城市的沟通,促进企业交流合作;建立跨区域的产业合作园区;创新平台共享,产业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等。他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是有优势的,大湾区内产业互补性较强;广东省近年来产业转换能力及产业配套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发挥优势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难点,广东省各项产业指标全国领先,但产业主体并未起到引领作用,核心技术依旧受制于人;制造业转型过程中,科学技术是突破口。同时,湾区内城市间标准无法对接,港澳与广东省学历互认等依旧是限制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不断推进的障碍。在未来的产业合作规划中,广东省政府对于每个城市都有其清晰明确的定位,争取做到‘强者更强,弱具特色’。”

图片4_20180822140116543.png

广东省发改委座谈会

        随后,项目组赴广东省科技厅展开调研。座谈会期间,广东省科技服务业研究院曾路院长就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提到,“制度供给、技术供给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的重要方面。应提升新兴技术对于新兴产业的支持,提高科技创新、技术的成果转换能力,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为持续的技术供给提供动能。另外,制度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机遇,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之处。但同时,制度也是限制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的一个方面。因为港、澳同广东省的制度差异,限制了产业合作所需的要素流动,港澳的科学技术难以尽快的在广东省内转化为技术成果,从而无法尽快地投入生产过程。”

图片5_20180822140133997.png

广东省科技厅座谈会

        此次赴深圳、广州调研,项目组有几点体会:
1、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涉及的领域很广,最重要且最难的是产业问题,而产业合作是打破要素流通障碍的重要抓手。
2、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过程中的突破口是创新,如何提升技术成果转换的能力,如何掌握核心科技,如何加快推动高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是推进产业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3、粤港澳大湾区情况独特,十一个城市、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决定了大湾区在进行产业合作过程中必将遇到多方面的困难,如何把握现有机遇,如何突破要素流动壁垒,如何在大湾区产业合作中发挥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等社会组织的独特作用都有待深入研究。

        通过此次调研,项目组了解到当地企业大量翔实的一手资料,收集了很多富有创意、具有实效的意见建议,为后续课题报告的撰写工作提供了基础性材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