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碳达峰优秀企业系列报道七十五: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镇海炼化分公司——创新赋能绿色转型,开启碳中和新征程

2025-03-07 11:01          110次阅读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决策部署,经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领导同志后,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自2022年起,从征集范例、调查研究和宣传培育三个维度开展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遴选和研究工作。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共有170家工业行业领军企业(2022年42家,2023年63家,2024年65家)成为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

根据工作计划,在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和行业组织的支持下,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将于2025年持续做好本项工作,并将于年底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工业碳达峰论坛上发布当年的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研究成果(含企业名单)。

现将研究过程中了解到的一些优秀企业成果和案例进行系列报道,构建中国工业碳达峰长效宣传机制,传递绿色低碳理念,为各地方、行业、企业做好工业碳达峰工作,实现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范例参考和路径借鉴。

镇海炼化是以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为龙头,以中石化宁波镇海炼化有限公司等24家合资合作及托管企业为主体,一体化发展的绿色石化基地,总面积约23.1平方公里。目前,镇海炼化拥有4000万吨级原油加工能力,25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管理码头吞吐能力约1.2亿吨/年、罐储能力约1800万立方米,管理资产总额近1000亿元。习近平总书记曾对镇海炼化三次视察、两次批示,并提出“世界级、高科技、一体化”的殷切期望。

 

图片1.png

图1 镇海炼化公司全景图

在全球能源变革中,镇海炼化紧扣中国石化“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愿景目标,努力向社会提供更多安全、洁净、绿色、优质的产品,用实际行动践行“能源至净生活至美”品牌承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和“美丽中国”建设。镇海炼化荣获首批“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石油化工行业绿色工厂”荣誉称号,并连续7次获评工信部乙烯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连续11年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乙烯)”荣誉。2024年,镇海炼化成为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

 

图片2.png

图2 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证书

镇海炼化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主动顺应绿色发展潮流,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积极开展能源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统筹推进“碳达峰八大行动”,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石化新篇章。

 

图片3.png

图3 镇海炼化生态文明图景

一、提供清洁能源供给

1、建成首套生物航煤工业装置

镇海炼化采用中国石化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航煤生产技术,建成我国首套生物航煤大型工业化装置,年设计加工能力为10万吨,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家拥有自主研发生物航煤技术、亚洲首家生物航煤装置全系列产品通过全球RSB可持续认证的企业。

用生物碳氢替代化石碳氢,通过工业生物制造生产运输燃料和石化产品是石化产业低碳化的重要路径。镇海炼化生产的生物航煤已成功进行工业化生产并应用于航空领域,实现从制造基地到商业飞行、从客运航空到货运航空、从国内航线到国际航线的三层跨越。中国石化生物航煤生产技术(SRJET技术)的开发和工业应用,对于民航业的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与传统航煤相比,生物航煤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石油基航煤降低75%以上。“地沟油生产生物航煤”案例荣获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示范工程。

 

图片4.png

图4 10万吨/年生物航煤装置

 

图片5.png

图5 生物航煤产品

2、建成加氢站打造零碳产业链

镇海炼化加强氢能产业链布局,2021年6月建成宁波市首座加氢示范站,可加注蓝氢500kg,在满负荷情况下每日可供85辆大巴运行100km,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875吨;积极搭建宁波首个氢能应用场景,2022年11月氢能源重卡车首次在宁波投入工业使用,助力宁波市实现“氢能大巴”和“氢能重卡”两个零的突破,助力能源零碳化。2023年6月建成浙江省最大供氢中心,具有4000kg/d供氢充装能力、500kg/12h加氢能力。2024年获得浙江省首张燃气经营许可证并启动对外运营第一枪加注,探索氢能源在周边社区、公交集中点、海港港口等场景的应用,积极助力中国石化打通氢能上下游产业链,打造镇海炼化绿色能源走廊。

 

图片6.png

图6 镇海炼化加氢示范站

二、加快产业结构转型

1、产业链高端化

镇海炼化积极搭建基地一体化新模型,大力优化基地全系列装置运行,打造产销研用一体化产业链,加速打造“低成本+高附加值+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竞争新优势,未来镇海炼化不仅生产基础石油化工产品,还将生产“塑料黄金”聚丁烯-1、电工膜、动物营养品等高端、终端石化产品,引领构筑宁波石化产业集群的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高端化。

镇海炼化主动融入全球发展,与50余个国家在原油进口、炼油和化工产品出口、设备和技术进口开展国际合作,不断做大做强高质量的“朋友圈”,实现国有资产价值最大化,使国有经济更有活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作为中国石化最大的沥青生产销售基地,也是“东海牌”沥青的始创地,镇海炼化携手炼油销售公司,根据海外客户的需求,实现定制化生产,持续做优做强出口沥青,产品热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镇海炼化是中石化唯一一家拥有全部4个出口牌号的生产企业,出口份额逐年提升,继2023年突破50%大关后,2024年占比首次超过60%,达到63.6%,沥青出口量连续8年累计超过110万吨,出口国家增加至11个,逐步拓宽“东海牌”沥青的国际版图。

2、原料多元化、轻质化

镇海炼化采用“分子管理”理念,充分挖掘炼厂干气、饱和液化气、碳五、石脑油等资源,实现乙烯原料的多元化和轻质化。实施富乙烷气流程优化项目,将富乙烷气资源送1#乙烯。实施1#乙烯原料轻质化适应性改造,回收炼油装置副产干气中的富乙烯气,创效的同时提高装置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图片7.png

图7 原料多元化、轻质化示意图

三、推进能源资源高效利用

1、深入推进能效提升行动

镇海炼化严格落实国家、省、市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要求,以“区域一体化、工艺绿色化、能量最优化、设备高效化、管理智慧化”五大举措为抓手,扎实推进“能效提升”工作。自2021年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部署以来,镇海炼化节能改造累计投资4.85亿元,投用节能项目40个,年节能13.2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6万吨。聚烯烃装置绿色生产减污降碳案例被评为“浙江省减污降碳示范案例”。

针对芳烃装置大量低温热同级利用的行业难题,结合石化园区、企业内部不同板块等多区域的实际需求,探索攻关低温热、长距离、跨区域热量耦合,以除氧水为媒介,通过精准匹配、多点布局、创新售价等模式,实现低温热高效利用,助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两期项目全部建成后,共回收热量254吉焦/小时,年节能6.9万吨标煤,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22万吨。2024年被国家能源局评为“炼油行业节能降碳典型案例”。

 

图片8.png

图8 低温芳烃热综合利用节能降碳典型案例

2、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持续提升现有动力中心机组效率。镇海炼化新建项目充分考虑电机驱动,共有2000kW以上大电机21台,同时在炼油存量装置中探索汽改电可行性,加快提升电气化率。积极参与集团绿电交易试点交易,2022年联动中国石化其他10家单位参与绿电交易,外购绿电6000万度;2023年外购绿电1亿度,2024年外购绿电2亿度。推进加氢示范站二期项目光伏、厂内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一期)、新区配套光伏等光伏项目建设,至2024年底,光伏总建设4.69MW;后续继续开展氧化塘、厂区建筑物、聚烯烃立体库顶部安装太阳能光伏设施,实现更加广泛的光伏新能源应用场景。

 

图片9.png

图9 自建光伏发电站

3、循环经济及减污降碳

镇海炼化是国内最早开展石化工业外排污水回用的企业,2003年至2024年,累计回用污水超过1.4亿立方米,相当于节约了13个西湖的水量;2024年吨油新鲜水耗量0.247t/t,吨油外排污水量0.108t/t,均保持全国先进水平。镇海炼化4座污水处理场集中布置,之间设置联通线,实现流程的互联互通、设施互备互用,在宁波石化园区率先实现了“布置一体化、管控一体化”的现代化“大污水场”一体化管理新模式。

 

图片10.png

图10 大污水处理场

镇海炼化创新污水处理药剂集中服务模式,实现了药剂“集中储存、集中配置、集中输送、分散使用”,既提高了药剂使用率,又有效降低了安全风险、控制了药剂成本,“大污水处理场”管理优势逐步显现。

 

图片11 (1).png

图11 药剂配送中心

4、二氧化碳捕集利用

镇海炼化与周边企业合作,持续做好制氢装置高浓度二氧化碳的回收捕集工作,已坚持回收二氧化碳17年,累计回收179万吨;开展二氧化碳化学转化,全资子公司利用二氧化碳生产碳酸二甲酯(4万吨/年)。

 

图片12.png

图12 二氧化碳回收装置

四、“链”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减排

镇海炼化坚持“开放创新 合作共赢”的理念,主动拆除围墙,走出厂界,充分发挥在区域石化产业链的“链长”作用,带动镇海基地“1+24+N”各成员企业共同发力,精心谋划区域联合,积极打通物料链、能源链和环保链,推动化工产业向园区化、一体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打造“共建共享共赢”命运共同体。在镇海炼化的引领带动下,目前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值规模已经跃居国内石化园区前列。

 

图片13.png

图13 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2022年8月,镇海炼化攻克技术难点,投用国内最长的双向循环环氧乙烷长输管线,该管线全长17.3公里,首创长距离绿色管道输送,大大降低运输成本和二氧化碳排放。目前,镇海炼化拥有70多条、460多公里厂际管道与园区工厂连接,与园区及周边20多家地方企业实现物料互供。近5年累计与周边企业互供料933万吨、互供额471亿元,积极引领打造上下游协同发展的石化全产业链。

 

图片14.png

图14 厂际物料管输线全景图

五、加强绿色低碳管理和制度建设

1、注重顶层设计

镇海炼化成立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2021年成立节能低碳室,专项负责节能和碳资产管理工作。制订《镇海炼化碳达峰碳中和方案》《镇海炼化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目标和任务。制订《镇海炼化碳排放与碳交易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分工、管理内容。

2、建设全业务碳资产管理

根据“双碳”目标的指引,镇海炼化采用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建设涵盖碳基础库、碳排放计算、碳盘查、碳核查、碳排放分析、碳交易、项目碳评、产品碳足迹等全业务碳资产管理系统,实现企业碳资产清晰、碳管控到位、碳分配合理高效,加快公司绿色低碳发展。

 

图片15.png

图15 碳资产管理系统

六、绿色低碳研发创新

1、研发创新能力

镇海炼化坚持“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双轮驱动,强化“五位一体”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除参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2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外,镇海炼化内部建有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及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并与高校共建创新平台。

镇海炼化构建以中石化宁波新材料研究院为核心的开放式创新体系,瞄准“高端紧缺、国内空白”开展自主创新;2020年至今,成立113个创新团队,瞄准重难点技术、急需攻关的关键核心技术等开展创新活动。

 

图片16.png

图16 中石化宁波新材料研究院

2、研发创新水平

镇海炼化聚焦强化技术源头供给,积极打造技术先导型企业和原创技术策源地,创新硕果累累。截至2024年,镇海炼化授权专利273件,其中发明专利145件,实用新型专利128件,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

 

图片17.png

图17 国家科学进步特等奖

镇海炼化聚焦前沿关键技术攻关,围绕清洁能源、绿色石化与先进材料等领域,攻克了炼化一体化优化运行技术、高端化工装备与工艺、绿色功能高分子材料制造、化工行业关键共性“卡脖子”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2015年至今聚烯烃产品实现替代进口46项,高附加值化工产品占比持续提升,实现了以高端材料产品强链延链补链。镇海炼化聚焦石油石化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攻关,100万吨/年乙烯装置成功实现了我国首台百万吨级丙烯制冷压缩机的国产化设计、制造和安装,近3年牵头承担重大设备替代进口项目15项,有效防范化解了“卡脖子”风险,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为石油化工行业发展、中国装备制造行业转型升级作出重要贡献。

 

图片18.png

图18 乙烯装置国产化设计

 

 

版权声明:如转载或引用请联系项目组并注明文章来源。

 

联系人:中国工业碳达峰项目组

电  话:010-62385286、010-62386769

邮  箱:cfie62385286@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