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四业协同发展新格局,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新发展: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工业碳达峰优秀企业系列报道四十四

2023-12-22 00:00          3785次阅读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决策部署,经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领导同志后,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自2022年起,从遴选示范、调查研究和宣传培育三个维度开展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遴选和研究工作,找出并宣传推广企业优秀成果与案例,助力工业领域更好地开展碳达峰和高质量发展工作。

根据工作计划,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将在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和行业组织的支持下,持续做好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遴选和研究工作,到2025年累计找出300家,到2030年累计找出1000家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其中,在2022年已经发布的42家首届“领跑者”企业基础上,今年10月已确定60余家2023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名单,将于2024年1月14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工业碳达峰论坛上发布。

现将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的一些优秀企业成果和案例进行系列报道,为各地方、行业、企业做好工业碳达峰工作,实现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中煤)是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国有重点骨干企业,主营业务包括煤炭生产贸易、煤化工、发电、煤矿建设、煤矿装备制造以及相关工程技术服务,涵盖煤炭全产业链,肩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使命。现有可控煤炭资源储量超过760亿吨,煤炭总产能达到3亿吨级规模,煤化工总产能超过1000万吨,电力总装机超过4000万千瓦,管理资产总额6000亿元,连续四年位列《财富》世界企业500强。

 

图片1.png

图1.中国中煤

中国中煤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集团发展全局,以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为引领,聚焦存量提效、增量转型,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深挖节能降碳增效潜力,加大低碳科技创新力度,压减存碳、控制增碳、发展负碳,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中煤力量。

一、聚焦战略谋划,构建“四业协同”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中国中煤具有煤炭全产业链优势,始终秉持煤炭保供和煤电联营并重的能源安全思路,坚持“存量提效、增量转型”耦合发展,立足自有煤基全产业链,在巩固现有产业链基础,做强做优做大“煤-电-化”一体化产业的同时,加快转型升级,加快发展风光氢储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努力提升产业链水平,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与现有主业的互补耦合协同,构建完善以煤炭产业为基石、以煤基清洁高效转化利用产业和能源综合服务产业为两翼、以可再生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要增长极的“四业协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产业格局。

二、坚持总体部署,确立“双碳”行动路线图

中国中煤全面准确认识碳达峰、碳中和对公司发展的深远影响,以2035年建设成为“世界一流能源企业”为战略发展目标,按照“总体部署、系统推进,节约优先、源头减碳,创新驱动、科技引领,立足实际、稳妥有序,对标先进,严格考核”的主要原则,制定了《中国中煤碳达峰行动方案》。以达成《中国中煤“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为出发点,以推进“两个联营”示范项目落地为抓手,提出力争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主要目标,制定了“三步走”的碳减排战略路线。提出中国中煤碳减排的九大重点任务和五项减排路径,坚持走煤炭利用清洁化之路,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发电,推进煤化工清洁高效转化;坚持走清洁能源规模化之路,发展高比例新能源系统,打造氢能产业发展制高点,推动储能产业多元化发展;坚持走多能互补智慧化之路,推动风光火储热一体化发展,推动多能互补系统智慧化发展;坚持走科技创新减碳化之路,开展前沿技术研发创新,推广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培育碳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坚持走低碳管理体系化之路,完善碳资产管理体系建设,加强碳资产管理功能定位,拓展碳资产管理业务边界,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达成。

三、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绿色低碳管理体系

中国中煤始终坚持总体部署、系统推进的理念,搭机制、创管理、订标准,强化顶层设计,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管理体系。一是完善碳资产管理体系建设。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和集团发展需要,构建完善中国中煤碳资产管理组织架构和中国中煤碳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二是创新绿色低碳管理。打造集低碳政策研究、碳资产管理、CCER等绿色权益开发与交易、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金融产品开发、低碳技术推广应用为一体的碳资产管理中心,连续四年开展碳盘查摸底工作,建立中国中煤“碳账本”;完善碳交易市场履约机制,统一制定碳配额履约交易策略,确保积极稳妥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三是创新开发运行集数据管理、分析评价、碳交易、碳减排辅助决策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中国中煤碳排放管理平台”,加快碳排放管理科学化、智能化、高效化的建设进程。

 

图片2.png

图2.中国中煤碳排放管理平台

四、创新发展理念,打开能源低碳融合发展新思路

中国中煤创新能源低碳融合发展模式,着力推动煤炭与新能源优化发展,落实国家“双碳”工作总体部署要求,超前部署和系统推进低碳发展工作,做好地下资源综合利用和地上资源立体开发两篇大文章,引导煤炭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稳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图片3.png

图3.“产炭不排碳”产业模式示意图


一是坚持“产炭不排碳”发展理念。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采取煤矿、煤电与风电光伏项目联营方式实现传统能源和新能源耦合发展,利用煤矿塌陷区、复垦区等开展“光伏+生态治理”综合开发,利用露天矿坑、废旧矿井资源和地形探索抽水蓄能和压缩空气储能,广泛采取节能降耗措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总量,进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国中煤首个大型光伏项目江苏沛县煤矿沉陷区渔光互补项目并网发电,依兰煤矿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列入国家“十四五”重点实施计划,大屯矿区利用废旧矿井开展压缩空气储能研究工作积极推进。

 

图片4.png

图4.中煤大屯公司利用煤矿采煤沉陷区建设新能源基地

渔光互补项目

二是探索“无煤化工”。“无煤”化工是应用以“液态阳光”为代表的创新技术,将捕集回收的化工、电力、建材等高碳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作为碳元素来源,替代传统的“煤产一氧化碳”碳源,使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备的绿氢和绿氧,作为新型煤化工的氢源和氧源,实现碳、氢、氧平衡,生产绿色甲醇及绿氨,打造二氧化碳资源化和绿电就地高效利用的“无煤”煤化工产业链示范,驱动高碳工业绿色转型。中煤鄂能化公司推动10万吨/年液态阳光--二氧化碳加绿氢制甲醇技术示范项目建设,利用电解水制氢、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两项关键技术,年消纳二氧化碳15万吨,既解决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又将可再生能源转化为液体燃料甲醇,对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具有重大示范意义。

三是提出“寄生式”多能互补电源开发方式。中国中煤在电源侧将煤电+新能源“寄生式”开发,积极推动煤电“三改联动”,深入挖掘煤电机组调节能力,提高系统调节运行效率,承担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发展调峰的历史使命。结合各地资源条件和能源特点,因地制宜采取风能、太阳能、煤炭等多能互补、一体化基地式开发方式,助力建设“风光大基地+煤电支撑+特高压送出”的新能源消纳体系,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火电与新能源适当比例配置、统一调度,有效解决电力电量平衡和调节能力不足的问题。

五、加大创新力度,切实加强绿色低碳研发创新能力

中国中煤持续加大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瞄准重点领域,提出一系列绿色低碳科技创新重点任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双碳”行动的支撑、引领和驱动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一是聚焦“四个面向”,围绕“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发展理念,累计建成1个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双创”示范基地、26个高新技术企业、300个基层创新工作室等科创平台和人才工作站,全面提升低碳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

二是加大低碳科技研发投入强度,设立低碳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聚焦“煤矿安全高效绿色开采、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利用、煤机装备高端智能化、高效智能发电”等重点领域,加快技术研发、引进与推广应用。

三是取得丰硕创新成果。近五年来,中国中煤在科研投入、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不断提高,各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工作,通过科技项目及企业员工自主发明创造,申请专利3431件。近3年获得发明专利178件,实用新型专利2123件,外观设计专利34件。承担2项国资委“1025”专项;3项国家能源局“能源技术装备补短板”重大专项任务取得重大突破;3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22年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励57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成果鉴定78项;10余项科技创新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四是数字化、智能化提升。全面推进生产智能化。推动“云大物移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企业生产活动深度融合,开展设备智能物联、精准控制、智能决策和工业机理优化等智能化建设,构建具备中煤特色的新一代智能煤、电、化生产能力,提升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生产水平。

着力打造“数字中煤”。实施“统筹全局、整合资源、挖潜价值、全面赋能”数字化转型战略,以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为总抓手,全面推进管控数字化、生产智能化、业务协同化、产业生态化、数据资产化,打造以“一朵工业云、三大技术平台、四大产业链、N个场景化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数字中煤”。

五是提出一系列绿色低碳科技创新重点任务,积极开展零碳智慧燃煤发电、高端精细煤基固碳化工、“绿电”离网制“绿氢”、“绿氢”耦合CO2制甲醇、CCUS等先进适用技术研究,大力推广煤炭绿色智能开采、煤炭清洁高效转化、余热余压循环利用、瓦斯抽采及资源化利用技术、风光火储一体化等示范项目应用。目前,规划建设了中煤图克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示范园区、可再生能源制氢与煤化工产业耦合示范、中国中煤低浓度瓦斯综合利用等一系列重大专项,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局面。

六、持续深化改革,着力推进煤炭安全绿色开发

中国中煤立足煤炭先进产能保障能源安全,着力推进煤炭安全绿色开发。

一是大力推进煤矿绿色化、智能化建设,高标准建设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等现代能源生产基地。目前已建成6处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86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9个智能化选煤厂,煤矿智能化技术及建设覆盖率达到78%,智能化开采产量超过60%,大海则煤矿、王家岭煤矿等一批煤矿智能化建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规划2025年所有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

二是优化煤炭绿色开发体系,因地制宜推广保水开采、充填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等绿色开采技术。严守生态环保红线,科学开展采煤沉陷区综合整治和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大力推广余热、余压、节水、节材等节能降耗措施,全面提高矿区生态文明水平。截至目前,中国中煤13处煤矿进入国家绿色矿山名录。全集团矿井水综合利用率87.5%、煤矸石综合利用率82.2%,分别高出行业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和9.2个百分点;原煤生产综合能耗仅为3.85千克标煤/吨。中煤平朔矿区生态复垦被树为行业标杆,30多年来完成土地复垦面积5万余亩,区域植被覆盖率由开采之前不足10%提高到90%以上,生态复垦成果入选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发展成就典型案例。

 

图片5.png

图5.平朔矿区采矿复垦一体化实践案例图

七、落实源头降碳,重点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中国中煤聚焦煤电化主业产业链,切实把节能降碳行动贯穿到生产经营全过程、各环节,严格落实能耗“双控”目标责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提升能效管理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工程,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持续降低能耗强度,提升绿电消费比例,最大程度从源头减少碳排放量。

一是优化煤炭企业生产工艺,原煤生产综合能耗同比下降0.21千克标准煤/吨。平朔集团采用地下通道运煤系统替代自卸卡车长距离运煤,实现“以电代油”,开采单耗同比下降13%。华利公司依托高瓦斯矿井建设瓦斯发电站,年利用瓦斯900万立方米,减少碳排放量13万吨。

二是实施煤电机组“三改联动”,供电煤耗同比下降3.5克标准煤/千瓦时。电力公司、新集公司、华晋集团推动汽轮机通流改造、真空系统节能改造等节能技改措施,以及深度调峰试验,燃煤机组能源消耗持续降低,机组提高清洁高效水平稳步升高,灵活性和调节能力有效提升。优化调整供电结构,300MW以上机组供电量同比增加约10亿度。

三是挖掘煤化工企业节能潜力,甲醇、合成氨等主要产品单位产品综合能耗1350、1442千克标准煤/吨,优于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标杆水平。陕西公司、鄂能化公司通过回收锅炉定排对空排放乏汽、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装置副产蒸汽等乏汽回收项目、ORC余热发电技术、烯烃分离甲烷尾气综合利用等项目,预计年节约能耗7000吨标准煤,减排3.2万吨二氧化碳。

四是淘汰高耗能落后设备。华昱公司、鄂能化公司、张煤机公司等企业梳理建厂以来在用电机设备信息,设立高耗能电机设备淘汰计划,淘汰落后电机设备800余台,同时将设备能效一级水平纳入采购准入门槛,实现源头节能降耗。

中国中煤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聚焦重点、示范带动,积极推动建设绿色示范企业。中国中煤及下属企业中煤陕西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获得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国家级绿色示范工厂”“中国绿色铸造示范企业”等称号。中国中煤积极践行ESG理念,争当ESG领域示范引领者,相继入选“央企ESG·先锋50指数”和“央企ESG·风险管理先锋50指数”,成功斩获首届ESG金牛奖“先锋企业”称号。

面对煤炭安全高效绿色低碳发展重大战略任务,中国中煤将勇担引领行业发展的使命,深刻领会碳达峰碳中和科学内涵和工作要求,聚焦全局谋划、坚持总体部署、强化顶层设计、创新发展理念、加大创新力度、持续深化改革、落实源头降碳,加快构建“四业协同”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建设多能互补、绿色低碳、创新示范、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能源企业。

 

联系人:中国工业碳达峰项目组

电  话:010-62385286、010-62386769

邮  箱:cfie62385286@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