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期“碳减排五十人论坛”聚焦中国碳减排策略

2023-12-01 10:28          2988次阅读


图片1.png

2023年11月16日,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办的“碳减排五十人论坛”在北京召开。该论坛是以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龙翔50人论坛(链接成龙,赋能飞翔)”的运作模式打造的碳减排领域的系列活动和务平台,本次论坛以“全球碳中和发展视角下的中国碳减排策略”为主题,来自相关行业的顶尖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齐聚一堂,以主旨演讲、专题讨论等形式,围绕碳减排上下游产业发展概况、碳减排市场需求、低成本碳减排市场扩张实现路径、碳减排供给情况、未来可靠释放预测、碳减排下游不同应用市场发展情况及展望、碳减排设备的国产化机会及投资机会展望等热点议题展开多维度研讨、交流,共商发机遇,建言合作路径。

 

图片2.png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碳减排五十人论坛”现场



大咖云集 聚焦大国策略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国务院原派驻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路耀华出席并致欢迎辞。国际半导体照明联盟主席、季华实验室理事长、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曹健林,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国际绿色经济协会特邀理事长、国务院原派驻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赵华林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演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协调联络办公室副主任、环境保护部原副部长吴晓青进行书面发言。论坛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党委书记、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熊梦主持。

 

图片3.png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国务院原派驻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路耀华


路耀华在致辞中表示,当前,中国工业经济已经进入了发展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加快绿色化、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探索出一条适应新发展阶段,切合新发展理念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了我们国家和企业急需解决的重要目标。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一个涉及价值观念、产业结构、能源体系、消费模式等诸多复杂层面的系统工程,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前瞻性的思考、全局性的谋划、战略性的布局、整体性的推进。

 

图片4.png

国际半导体照明联盟主席、季华实验室理事长、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曹健林


曹健林在演讲中表示,节能减排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高技术的发展,并提出节能减排在国际合作方面有广阔的空间和重要机遇。他充分肯定了搭建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组织的重要意义,建议通过组织系统研究、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助力我国更快推动节能减排。

 

图片5.png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


刘世锦在演讲中对衰退型减碳、增效型减碳、创新型减碳进行了分析,特别提出“碳替减”的新概念。他提出依托绿色技术替代而相对减少的碳排放,称之为替代性减碳,并表示“碳替减”的优势在于用新技术,是根本性的减碳方式。减碳本身已成为重要的新增长动能。减碳和增长成为一回事,是协同而非冲突,完全可以协同性共赢。可以大幅度降低单位产出的碳排放的程度,由此降低减碳成本。

 

图片6.png

国际绿色经济协会特邀理事长、国务院原派驻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赵华林


赵华林在演讲中提出了双碳战略的三维逻辑模型,包括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双碳战略的科技创新和双碳管理的系统推进。在科技创新方面,他特别讲到,未来双碳包括能源转型、低碳及负碳技术等,要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上。双碳领域未来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竞争领域、赛道。并提出双碳目标下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终端用能的电气化、清洁化是显著特点。

 

专题研讨 共探发展路径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一贯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双碳”目标,碳减排是重要的操作路径。碳减排的进步与发展需要新技术推广与应用、产业协同与布局安排、激励机制与市场交易政策推动等诸多方面的协调促进。

 

图片7.png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碳减排五十人论坛”现场


惠新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高级顾问、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原院长姜洪在演讲中指出碳减排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内容,或者可以说是压舱石之一。要做到碳减排就必须依靠科技和市场这两个轮子。碳交易市场化、高排放产业、低排放产业或者负排放产业进行交换,从而达到碳中和。要达到双碳目标还需要碳金融的助力,在金融创新方面还有巨大的空间。

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惠新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乐斌在演讲中提出形成低碳高质量能源的技术思路——“液体阳光”,并强调“液体阳光”可通过绿电绿氢或生物制取甲醇,将甲醇作为能源和化工原料。并通过该产业链与资本链、创新链的三链联动降低成本,通过产业直投和基金投资,双轮驱动推动“液态阳光”经济的发展。

中诚信投资集团首席执行官、中碳科技(湖北)兼中诚信绿金科技(北京)董事长马险峰在演讲中指出发展绿色金融是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保障。他认为气候投融资的体系发展较快,并提出六点建议,第一:开展碳核算建立碳账户——以碳核算为核心的气候效益评价和披露平台。第二:构建国内政策洼地,完善政策体系建设。第三:以气候投融资标准和企业碳账户系统为基础的气候投融资项目库。第四:建立健全绿色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第五:建立健全以碳交易为引领的投融资工具、模式和机制创新。第六:人才培养。

中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武汉)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朱国辉在演讲中表示“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与节能减排相关的工作我们非做不可。”在当前的背景下,产品首先必须同时满足经济和生态的双重要求,工业节能降碳要达到国际标准,提升国际竞争力。第二改变产品的能耗强度大、水平高的状况,加强相关的技术研发、加强节能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是从国家层面来说发展好碳市场,改变原有交易理念,引进机构、个人进入碳汇交易市场。

北京绿色交易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梅德文在演讲中强调“碳市场是一个低成本、高效率促进节能减排、促进碳中和的工具,国际化是碳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提出把握碳市场发展趋势的几点建议:1.国际碳市场实现全球整体减排,同时兼顾可持续发展。2.国际民航组织正在建立碳交易机制,从今年11月份开始,碳关税开始报含碳量,明年11月份开始规模化航空公司就开始有所举措。3.自愿碳市场诚信委员会(IC-VCM)为全世界正在建立高质量、高知名度、需求侧高度统一、高沉浸度、高透明度、高流通性的需求市场提供标准。同时,在技术层面要严格量化,保证科学性;政策层面要建立政策体系,确保稀缺性;市场方面要建立经济体系,确保流动性。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院长林翎介绍了在整个双碳领域目标的要求下,标准体系使用减碳方法学。她表示先进的技术要得以推广利用肯定离不开标准,并对标准四个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总结:规范底线、技术转移、应用推广有效的途径和国际标准化的语言等。并呼吁加快重点领域节能低碳绿色标准国际化进程。

煤炭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姜明在演讲中表示中国煤科规划院作为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的公益类二级子企业,肩负能源领域高端智库使命责任;碳排放权与国家发展权密切相关,要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坚决防范与会专家所谈到的能源安全、气候安全“双输”情境风险;并提出煤炭作为主体能源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仍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支撑,“双碳”背景下煤炭行业正在加速向智能绿色低碳转型,必将更好发挥“压舱石”“稳定器”作用。

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节能环保部副主任韩宗礼在演讲中表示减排权是依照一些规则所得到的权力,企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刚性需求在国际、国内双碳的大形势下,协同的过程应该是服务于高质量发展。并提出关于节能减排工作的一些体会:(一)涉及到碳减排、碳核算包括CCER的方法学,对于相应的碳减排效果推进的影响还是比较重要的;(二)碳汇市场、碳减排和污染物减排之间应相互协同;(三)对于碳汇、碳税以及相关的交易,应避免强势企业对弱势企业进行掠夺打压,形成平衡发展,充分利用好碳减排、双碳的政策,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高质量的发展。

 

图片8.png

上午发言的专家和企业代表(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分别为:路耀华、曹健林、刘世锦、赵华林、姜洪、熊梦、马险峰、朱国辉、吴乐斌、

梅德文、林翎、姜明、韩宗礼)


中国中煤碳资产管理中心负责人、中国地方煤矿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文健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深度交流:(一)双碳背景下,传统能源企业同时面临能源安全兜底和产业战略转型的双重压力,急需在政策、金融、技术等方面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二)现有的技术路径,无论直接减排还是替代性减排技术,均无法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要求,急需探索、明晰真正的碳中和技术路径。(三)已经启动的强制减排市场和即将启动的自愿减排市场,是发现碳价、调动各方面资源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优质工具,应当坚定、有力地推动两个市场向前发展,充分发挥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北京中源博智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王建学代表中源博智技术团队,详细介绍了碳中和、碳减排的定义,并从甲烷的减排现状入手,提出现在甲烷的利用率仅为20%,可以将废弃的部分利用起来。介绍了新研发的技术——甲烷会热氧化技术,将废弃的甲烷变废为宝。该团队已经研究本技术近十年,取得了相关专利105项,发明专利28项,国际专利2项。并已经应用在河北唐山开滦集团和贵州三宝矿。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机电学院院长、博导、教授张晞在演讲中提出煤炭仍是国家国民经济能源的重要供应者,但现在也面临碳减排、保护环境的挑战。所以要减排,可能在煤炭生产、使用、消费这个领域里会有很多环节。矿业大学(北京)以前以煤炭开采为主,现在也面临着转型和挑战。矿业大学新设立了“碳储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专门针对减碳、储碳方向。并在直接减排、间接减排的技术上,做了很多的科研布局和开发,以期推动矿业大学在整体上的转型。

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双碳管理部部长颜士峰介绍了山东能源集团的情况,作为全国唯一一家拥有境内外四地上市平台的大型能源企业,有矿业、高端化工、电力、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物流贸易六大产业板块。煤炭产量居全国第三位。他提出山东能源集团目前面临的困境在于:一是能源保供压力大,处理能源活动和经济发展与减排方面的矛盾,二是行业内欠缺经济性好、减碳效果明显的固碳先进技术。山东能源集团近年在绿色低碳数字化转型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同时大力推进节能增效管理以及节能降碳项目改造。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包括海上风电、光伏、氢能、生物质能等。

生命人寿保险股份公司总经理、英国精算师协会正精算师、中国精算师协会(CAA)理事会理事、寿险与健康险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保险学会常委理事杨智呈介绍了保险行业在碳金融方面的积极作用:保险行业的资金总量较大,在低碳领域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战略转型是金融战略转型很重要的点。保险公司从自身发展的要求,发挥超长期资金的作用,需要拥抱绿色金融、碳市场,为碳市场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中宏网基础设施基金副总裁唐汪在演讲中介绍了碳资产作为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的界定方式,提出希望有更多的交易主体,包括银行、公募、险资、私募和个人交易者,形成一个更活跃的交易市场。从碳金融所面临的投入与产出层面来看,他认为林业碳汇将是我国碳金融和国际接轨的一个初步尝试。

首正德盛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冀承在演讲中介绍了中国的碳交易市场,因为现在参与者只有供给,还没有投资机构、个人,所以它的换手率远低于欧洲的ETS市场,预计未来这部分会逐步向投资市场打开。未来碳资产的确权和性质确立的需求将非常强烈;第二是金融机构和碳市场交易机构,在碳市场交易过程中未来会成为核心力量;第三在碳资产开发过程中,行业协会和行业自律组织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家能源集团龙源(北京)碳资产管理技术有限公司碳资产交易部副主任郭慧东在演讲中提出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市场是降碳增汇、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的重大制度创新。我国碳市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近期,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印发了四项方法学以及技术指南、注册登记规则、交易结算规则等配套制度。全国统一的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已完成联调测试,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即将启动首日交易。提了两点建议:(一)优化调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分配方案。建议将配额分配向调峰机组倾斜,激励此类机组提升灵活性,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二)持续推动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发布工作。未来全社会的CCER需求量会更高,建议(一)重点开发可再生能源制氢方法学,贯通绿氢产业经济价值实现路径。(二)完善煤矿乏风等甲烷利用项目减排量核算方法,编制各类甲烷利用减排方法学。(三)创新碳减排数据管控措施,提高市场的公信力。

 

图片9.png

下午发言的专家和企业代表(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分别为:宋文健、王建学、张晞、颜士峰、杨智呈、唐汪、冀承、郭慧东)


本次论坛围绕碳减排的国际趋势与中国应对、减排权与发展权、替代性减排与直接减排、碳资产与碳金融四大议题设置专题讨论,邀请来自碳排放管理、碳交易机构、金融机构、能源企业、研究机构的专家代表,从前沿趋势到应对策略、从技术创新到路径探索,从市场开拓到标准制定,展开了深入务实的专题研讨,为推动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助力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凝聚广泛共识。

 

图片10.png

参会的部分专家和企业代表(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分别为:杜全、张亮、甘露洁、甘胜、仇艳、张星)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碳减排五十人论坛”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组织发起,旨在构建碳减排“政、产、学、研、用、金”为一体的权威交流平台,建立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的有效合作对接机制,遴选行业专家、智库机构、领军企业代表等业界精英,凝聚产业生态核心力量,围绕“双碳”领域面临的热点问题和共性问题展开深度研讨,探索碳减排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思路,促进技术研发、产业实施、金融支持、人才发展四链融合,互相交流协同,推动我国碳减排领域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产业体系建设,助力我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