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7 00:00 2658次阅读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决策部署,经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领导同志后,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自2022年起,从遴选示范、调查研究和宣传培育等三个维度开展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研究工作,找出并宣传推广企业优秀成果与案例,助力工业领域更好地开展碳达峰和高质量发展工作。
根据工作计划,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将在有关部委、部分地方政府和行业组织的支持下,持续做好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研究工作,在2022年已经发布的42家首届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基础上,到2025年累计找出300家(其中,2023年计划选出约60家),到2030年累计找出1000家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
现将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的一些优秀企业成果和案例进行系列报道,为各地方、行业、企业做好工业碳达峰工作,实现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能建”)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特大型能源建设集团公司,为中国乃至全球能源电力、基础设施等行业提供系统性、一体化、全周期、一揽子发展方案和服务。中国能建以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为己任,以发展企业绿色低碳产业为引擎,聚焦践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推进跨界融合、产业融合、要素融合、区域融合“四大融合”,突出“能源+”基础设施领域,推动能源网、交通网、数字网、水网、生态网、产业网、文化网“七网融合”,构建全链条、全要素、大融合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体系。
一、聚焦“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顶层架构升级升维
中国能建是践行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和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引领者、排头兵和重要参与者。以《关于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加快高质量发展、深化系统改革和加强科学管理的若干意见》和“1466”战略为统领,牢牢把握战略主动,顶层牵引强劲有力,全面开启绿色低碳发展新征程。“1”是行业领先、世界一流“一个愿景”,“4”是在践行国家战略、推动能源革命、高质量发展、建设美好生活上走在“四个前列”,首位“6”是能源一体化方案解决商、工程总承包商、基础设施投资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商、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商、建材工业产品和装备提供商等争创“六个一流”,末位“6”是在推动能源革命和能源转型发展、加快高质量发展、深化系统改革、全面加强科学管理、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组织能力、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上取得“六个突破性进展”。
2021年6月,中国能建聚焦“30·60”系统解决方案“一个中心”和氢能、储能“两个支撑点”,在中央企业中率先发布《践行“30·60”战略目标行动方案(白皮书)》,提出务实举措行动。近三年先后制定《“十四五”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碳达峰行动方案》《关于加快推动以创新为引领的绿色化、数智化、融合化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立足不同发展阶段,一脉相承、层层推进、系统迭代地提出在VUCA时代(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总思路、总要求、总部署和总方案,战略体系全面升级升维。
图1:中国能建成功实现A+H股上市,宋海良董事长在上交所主板挂牌仪式上致辞
二、发挥全产业链优势,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担当促进能源电力行业低碳转型的国家智库。中国能建依托所属电规总院等国家级高端咨询机构,构建了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多个政府部门服务的高端智库体系,全力向国家和行业奉献“能建之智”。全力支撑国家出台了《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做好碳达峰工作的实施方案》等重大“双碳”政策,牵头承担了中央有关部门“新型电力系统”、“央企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等主题的重大课题研究。
担当推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规划大师。中国能建先后完成了全国联网以及北、中、南三个西电东送通道规划工作,推动形成了世界范围内最大的电力资源配置平台;有序推动水电开发与外送,先后承担了三峡、乌东德、白鹤滩及大渡河流域、金沙江中下游、澜沧江上游等大型清洁电源基地外送方案及输电通道研究论证工作。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重点围绕内蒙古、山西、陕西、新疆、青海等能源大省(区),开展以新能源为主的综合能源基地规划研究,探索不同地区新能源发展方式,助力地区加快能源转型。
担当积极培育绿色低碳产业的投资商。中国能建全力推进风光新能源产业布局,截至2022年底,共获取新能源投资指标超4000万千瓦,工程业务营业收入超过900亿元。全力布局压缩空气储能赛道,攻克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瓶颈,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实现100%国产化,投资建设了湖北应城、甘肃酒泉两个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新技术示范项目,打通天然盐穴和人工硐室两种关键技术路线,打破压缩空气储能选址限制条件,正在引领全球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快速发展。先后出资设立了中能建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能建氢能源有限公司、中能建地热有限公司等绿色低碳产业的实体平台,全面拓展绿色低碳产业。
担当大力推动工程建设绿色转型的承包商。中国能建在低碳能源工程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创造了无数个“中国/世界之最”,包括设计和建设世界领先水平的超超临界火电工程、世界首个第三代核电的常规岛工程、世界最大风光储输工程、世界最高电压等级特高压输电工程、世界首个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等。清洁能源建设方面,建设了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水电站,承担乌东德水电站工程75%施工份额,以及白鹤滩水电站的主要工程建设任务。新能源建设方面,作为全国首个采用EPC总承包模式建设海上风电的承包商,建设了阳江青洲四海上风电场项目,是目前国内在建风场中施工水域最深、离岸距离最远的海上风电项目,也是国内首台12WM海上风电机组;建设了新疆哈密50WM熔盐塔式光热发电项目、亚洲首座兆瓦级太阳能塔式热电项目、世界首个高温熔盐槽式光热电站、世界首个线性菲涅尔熔盐光热电站等一批项目,探索出可靠的光热发电项目技术实施方案。清洁高效火电建设方面,主导或参与建设的百万千瓦级煤电机组超过100台(全国共140台左右),设计和建设了国内首个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项目——华能玉环电厂一期工程;设计和建设了世界首个百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项目——国电泰州电厂二期工程,其发电效率达到47.82%,发电煤耗低至256.8克/千瓦时,成为全球煤电节能降耗的标杆。核电建设方面,完成了96%的国内核电常规岛设计,建成了华龙一号国内首堆、海外首堆,正在承担单机容量最大的国产核电机组工程——国核压水堆示范工程2号核岛安装施工任务。清洁能源输送通道建设方面,依托所属23家设计院在电网勘察设计领域强大的竞争力,承担了国内几乎所有的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的勘察设计任务。
担当大力推进绿色制造的产品商。开展柔性光伏支架、光伏智能清洁机器人研究,推进海上风电耗能装置和桥臂电抗器、高空风能发电控制系统和MW级摩擦卷扬机等新能源发电设备研发;研发压缩空气储能膨胀机、储换热设备关键技术,打造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核心装备设计、制造、试验和系统集成能力;突破电化学储能电芯、BMS、PCS、EMS等核心设备,形成高安全可靠的储能专用电池产品;研发出1000Nm3/h碱性电解水制氢槽,推进房山区未来“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研发直流负荷开关、直流变压器、蓄能空调、地(水)源热泵、高压电极锅炉、综合能源管控平台等关键设备,形成中国能建特色的综合能源利用解决方案;研发岸电电源、锂离子船舶动力电池、燃料电池,获得系统级的船级社认证。研发的大开口槽式集热器、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基于熔盐的煤电抽汽蓄能系统已列入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担当积极推动工业节能减排的实践者。所属葛洲坝水泥公司推进生产线工艺改造和装备升级,推动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提升和推广,为城镇消纳更多废弃物,为水泥生产提供可替代能源和材料,已投产4个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处理能力约为56万吨/年。持续推动民用爆破生产线技改,积极应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加强环境监测与生产废水利用,积极应用新能源装备、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加快推进绿色安全智能矿山建设。
三、首创共享融合模式,催生绿色低碳新业态
中国能建推动跨产业间融合、产业链一体化融合、要素交互融合和区域协同融合的“四大融合”不断升级,重构价值逻辑,重塑产业生态,协同打造以万物互联、百行相通、多业相融为特征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和新服务。把握交能融合、数能融合、产能融合、城市“七网”融合等发展方向,在融合技术、融合模式创新上加大攻关力度,拓展了大批新兴应用场景。
成为交通基础设施与能源融合发展的领跑者。中国能建全力构筑交能融合高端发展平台和良好外部生态。2022年,牵头成立“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联盟,联合242家行业内头部企业和单位,共同推动能源、交通、产业多领域融合发展。2023年,牵头成立中国公路学会交能融合发展工作委员会,委员会共确定了95家委员单位,涉及交通能源投资运营、规划咨询设计、高校、科研院所等,搭建起交通与能源行业的纽带和桥梁,进一步推动交通与能源深度融合。创造性地提出“能源网、交通网、数字网、产业网”四网融合的交能融合发展理念和源网荷储一体化、交通用能绿色化、车路能云智慧化、交能产业集群化的“四化”实施路径,并于2023年5月在中国公路学会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正式发布了《交能融合一体化解决方案》。依托自持自营的山东枣庄至菏泽段高速公路,建成国内首个高速公路全路域光储充一体化交能融合示范项目。项目利用服务区、路侧边坡等高速公路基础设施潜力,就地开发新能源,构建交能融合系统,为基础设施和运输车辆持续提供绿色清洁能源。枣菏高速公路全长178公里,示范工程新能源总装机容量约124MW,预计每年可节约标煤约4.1万吨,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1.4万吨。
图2:山东枣庄至菏泽段高速公路全路域光储充一体化交能融合示范项目零碳智慧服务区
成为数字基础设施与能源融合发展的先锋队。中国能建通过“数能融合打造算网电网新模式”,支撑“东数西算”国家战略落地。提出覆盖电源、电网、算力负荷及储能等全环节的源网荷储一体化数能融合解决方案,打造零碳大数据产业园标杆。投资、建设、运营的甘肃庆阳“东数西算”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零碳大数据产业园示范项目已于2023年5月正式开工,预计2024年上半年投运。该项目数据中心用地约110亩,IT总功率约60MW,建设风电150MW、光伏50MW,新建一座110kV升压站及一条110kV送出线路,配置20MW/40MWh电化学储能,提供经济适用、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的清洁能源。打造了一体化算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和绿色算力枢纽智慧运营平台,实现了算力能力自主可控,园区用电和新能源发电动态匹配、公网及市场购售电策略优化。
图3:甘肃庆阳“东数西算”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零碳大数据产业园示范项目
成为生态保护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领头羊。中国能建围绕新能源用地问题及对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生态优先、多元融合,大力推动陆域生态保护与新能源协同发展,开展“光伏+治沙”“光伏+盐碱滩涂治理”。承建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总占地面积87212亩,实现板上发电,光伏板间、板下统筹兼顾特色经济作物、畜牧养殖、生态修复、造林绿化与相关产业发展,打造“一地多用”立体生态修复模式,有效增加库布其沙漠地区植被覆盖率,增加动植物品类多样性,将基地建设成为“农光互补”、“牧光互补”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同时,探索推动海域生态保护与新能源协同发展,推进海上风电开发。
图4: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
四、强化创新驱动,攻关绿色低碳新技术
打造战略性、专业性、系统科学性、前瞻性和国际性的高端研发平台。截至2022年底,中国能建拥有4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国家级和63个省级研究机构、120家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了以技术中心为统领,“统分结合、有统有分”的“1+N+X”创新平台体系,先后成立了“30·60”研究院、新型储能研究院、压缩空气储能研究院、智慧交通研究院、绿色先进材料研究院等一批高端研发平台。积极建设新一代光热、新型电力系统物理储能、氢能、地热等研发中心,致力于推动能源电力绿色低碳发展。联合电网企业、发电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储能技术与装备企业等62家单位成立了“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共同推动新型储能协同创新和产业化发展。2022年,参建的“国家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复。2023年,牵头申报的“国家能源新型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技术研发中心”成功入选国家能源局“十四五”第一批“赛马争先”创新平台。
推动绿色低碳新技术项目示范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提出后,中国能建迅速瞄准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赛道,从顶层设计、资源整合、技术攻关、项目示范到产业布局积累了丰富的全套典型经验做法。依托所属数科集团,组建中国能建压缩空气储能研究院,与多家研究机构合作成立储能技术研发平台。扎实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1年,立项开展“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关键技术和装备研究”,研究成果进入国家能源局首台套重大装备名单。投资建设了湖北应城、甘肃酒泉两个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新技术示范项目,分别采用天然盐穴和人工硐室技术路线,预计分别于2024年4月和2025年底建成投产。除应城项目、酒泉项目两个新技术示范项目外,还在重点推动山东泰安、辽宁朝阳、山东菏泽等压缩空气储能项目。
图5:湖北应城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
中国能建与中路股份正在合作建设安徽绩溪一期4.8MW高空风能发电项目,采用世界独创的伞组式技术吸收1000m以上高空风能发电,有望为新能源开发利用开辟一条新路。建设了全国新能源电力消纳监测预警平台、全国电力规划实施监测预警平台、全国新型储能大数据平台等能源大数据平台,为政府部门开展能源监测预警、战略规划、政策制定等提供了有力支撑;建设的广东省海上风电大数据平台是国内首个省域海上风电大数据中心,已入选国家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
创建先进的双碳领域技术标准体系。截至2022年底,中国能建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335项,其中国际标准11项、国家标准284项、行业标准1040项。主编的IEC国际标准《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站设计总体要求》发布,提升了我国在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主编的国家标准《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站设计标准》是世界首部塔式光热发电站设计技术标准。主编的国家标准《海上风力发电场设计标准》填补了我国海上风力发电场设计标准的空白。结合枣菏高速交能融合示范项目的实施经验,编制了《高速公路交能融合标准体系》,构建了交能融合关键技术标准框架。积极推进“高速公路路域光伏设计、施工、光影响评价、安全评价、运维技术标准”等5项支撑交能融合项目实施的具体标准编制工作,为今后高速公路交能融合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促进国内外绿色低碳新格局大合作。中国能建推动实现国际间、地区间的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积极服务打造绿色“一带一路”。拥有国际能源署中国联络办公室、“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秘书处等十余个国际合作平台,组织承办了“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中欧能源技术创新论坛、ACD亚洲能源安全与转型合作论坛等多个国际会议,促进了中国能源行业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先进技术引进推广工作,与芬兰、德国、丹麦、瑞典、英国等众多欧洲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和企业开展了先进能源技术交流及引进推广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大变局推动大转型,大转型孕育大机会,大机会寻求大合作。中国能建作为践行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和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领跑者、国家队、排头兵,坚持绿色共识,夯实绿色底色,推动绿色发展。巩固“能源+”“绿色+”“数智+”优势,提升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三新”能建、“七网”融合价值创造能力,构筑绿色化、数智化、融合化“一创三转”转型发展优势,全力抢占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的制高点与先机,加快形成具有中国能建特色和优势的价值创造新领域、新举措、新模式、新样板,确保价值创造理念更新、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更好地发挥中国能建在落实国家战略,以高质量供给引领新需求中的核心价值和主力军作用。
联系人:中国工业碳达峰项目组
电 话:010-62385286、010-62386769
邮 箱:cfie6238528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