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7 11:31 5552次阅读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决策部署,2021年3月至2022年1月,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国工经联”)围绕我国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开展深入调研,研究成果获得有关领导同志的关注与批示。2022年,中国工经联将在此基础上,从遴选示范、调查研究和宣传培育等维度继续做好中国工业碳达峰工作,宣传并推广企业优秀成果与案例,助力工业领域更好地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系列行动,推动工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现将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的优秀企业成果和案例进行系列报道,为广大行业企业做好工业碳达峰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或“公司”)是我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公司业务涵盖油气勘探开发、专业技术服务、炼化销售及化肥、天然气及发电、金融服务等五大板块,并积极发展海上风电等新能源业务,业务遍布46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国内海上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超70亿吨油当量,生产油气超15亿吨油当量,位列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第65位,连续18年获评国务院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A级。
碳达峰碳中和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中国海油致力于成为国内油气增储上产的主力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探索碳利用与封存产业化发展的先行军,全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清洁低碳综合能源产品和服务供应商。
一、谋划低碳发展战略规划
中国海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要讲话及对中国海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2021年以来召开党组会议、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工作例会等会议30余次。公司成立由党组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双碳”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决策机制和管理体系,科学制定战略方案和工作指标,压实主体责任,推动重点任务落实落细。公司于2022年6月制定印发《中国海油“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提出清洁替代、低碳跨越、绿色发展“三步走”策略,推进稳油增气保障、能效综合提升、能源清洁替代、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跨越、科技创新引领等六大行动,对“双碳”工作作出整体规划部署。
中国海油以战略为引领,以产业规划为支撑,着力推动领导小组、总部职能部门、研究支撑机构形成“决策、管理、研究”三位一体的组织保障体系,加强统筹协调和工作谋划。建立覆盖“全周期、全流程、全业务”的机制保障体系,构建碳排放和履约管理体系、投资项目“碳排放管控闭环”管理体系、适应新产业发展的公司内控体系、绿色金融体系、监督考核体系等五大管控体系,完善“双碳”相关管理制度、体系和流程。打造“业务贯通、技术先进”的“双碳”数字化支撑管理平台。各所属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双碳”管理体系,重点控排单位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集团公司工作要求落实落地。
二、持续提升稳油增气保障能力
中国海油始终牢记“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庄严承诺,坚定不移推动增储上产攻坚工程,持续稳定供给油气资源。2021年,新增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分别超3亿吨和1320亿方。公司国内油气供应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年生产原油4864万吨,同比增长322万吨,连续两年增量占全国总增量的80%以上;生产天然气226亿方,同比增长27亿方,天然气产量在国内占比达到27%。
公司持续加快天然气产业发展,扩大国内天然气产量占比,统筹煤层气、致密气、页岩气等业务实现非常规天然气跨越式发展,增加LNG引进量,加快天然气储备能力建设,扩大国内天然气消费。公司积极建设渤黄海、南海和陆上非常规等三个万亿方大气区。其中,“深海一号”是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气田,于2021年6月在海南岛东南陵水海域成功投产,将用于深水自营大气田陵水17-2开发,降低沿海地区能源对外依存度。未来还可带动周边新的深水气田开发,建设南海万亿大气区。“深海一号”是中国首个自主完成设计、建造和安装的大型深水项目,实现3项世界级创新,运用13项国内首创技术,完成15项关键设备和系统国产化研制,可实现30年不回坞检修,使用寿命150年,抵御百年一遇超强台风。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开发实现了向1500米超深水进军的历史性跨越,引领我国海洋油气装备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深海一号”每年将为粤港琼等地区稳定供气30亿立方米,折合减排二氧化碳600万吨。
图1 “深海一号”能源站
三、深入开展能效综合提升行动
能效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实现“双碳”目标,节能依然是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中国海油深入开展能效综合提升行动,加强能源综合利用,持续推进节能减排;推进生产过程节能增效,降低产品生产能耗;加强火炬气回收利用,减少并逐步消除火炬放空和燃烧;优化改造生产工艺流程,减少工艺过程碳排放。
公司在“十三五”期间部署利用多重措施,大幅提升绿色低碳清洁生产水平,节能降碳效果显著。通过建设绿色产业生态链工程,布局碳减排技术研究,搭建能控和低碳信息管理平台,创新绿色低碳发展评估指标,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估等举措,实现年均节能量27.6万吨标准煤,累计减碳量超300万吨。2016年以来,公司所属湛江分公司、惠州石化、中海化学等公司获得国家和行业级绿色工厂荣誉称号。
“十四五”期间,公司重点推动上下游各10类节能新技术,与同行共同提升减碳能力建设。2021年实施节能降碳项目105个,累计节能27.4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8万吨。公司发挥产业特点,积极推进甲烷回收利用,2021年实施火炬气回收重点项目7个,回收油田放空气1.2亿立方米。联合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7家油气企业成立“甲烷控排联盟”,共同提升甲烷综合利用水平。
四、稳步实施全产业链清洁能源替代
中国海油通过大力发展绿色电力,调整燃料和能源结构,减少高碳能源使用,稳步推动清洁能源替代。公司按照近海油气平台实施“岸电工程+陆上绿电+海上风电”,深远海平台实施“海上风电+绿电制氢”,陆上设施实施“外购绿电+内部绿电”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清洁电力替代工作;在专业服务船舶及远洋运输船舶中推广LNG燃料替代柴油,减少海上作业和远洋运输中的高碳化石燃料消耗,降低碳排放;探索天然气发电低碳发展,努力获取碳中和LNG作为发电原料,探索掺氢发电等方式,减少天然气消耗量,降低发电碳排放量。
其中,中国海油渤海油田创新实现“岸电入海”,推动了海上生产平台由“自发电”向“岸电”的转变。该项目分三期实施。2021年,秦皇岛32-6、曹妃甸11-1油田群岸电示范项目先行建设,于当年9月投产,实现组网送电。作为全球海上规模最大的岸电项目,该项目引进市场化竞争,加大自主创新,创新协调策略,打造新型管理模式,实现了油气田直接供电的模式变革。待示范项目二期、三期全部投产后,每年可减少原油消耗17.5万立方米、天然气消耗23.8亿立方米,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0万吨。2022年,公司为渤海油田引入1.86亿度陆上绿色电力,实现了我国海上油气田使用绿色电力“零的突破”。
图2 曹妃甸岸电工程
五、稳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海油稳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退出部分高碳产业,严控“两高”项目投资,实施“减油增化”。一是退出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平稳有序退出小型炼化和落后化工等“两高”业务。二是延伸发展炼油产业链,实施炼化企业产品结构改造升级项目,逐步将汽柴油为目标产品向烯烃、芳烃等化工产品转移,研究布局原油直接制低碳烯烃产业化发展。三是推动天然气化工产业链,推动天然气化工由甲醇、合成氨和尿素等大宗化学品向功能新材料和复合功能肥料等高价值产业链延伸。四是优化现有炼化企业生产,在高端化学品领域积极研判和拓展市场,推动实施战略合作或并购。
与此同时,公司积极推动数字化技术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助力降低碳排放。2021年10月,我国首个海上智能油田建设项目—秦皇岛32-6智能油田(一期)项目全面建成投用。该项目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北斗等信息技术为传统油田赋能,以陆地生产操控中心为枢纽构建海陆协同运营模式,实现油藏、注采和设备设施的智能化管理以及远程操控管理,使秦皇岛32-6这个20年的老油田具备了全面感知、整体协同、科学决策和自主优化等显著的智能特征,生产效率提升30%,显著降低了现场作业能耗,在渤海湾打造了一个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油田,探索出了“智能、安全、绿色、高效”的海上油气开采运营模式。项目被评为“2021年中央企业数字化转型十大成果”。
图3 智能油田远程协同指挥
六、积极开展绿色发展跨越工程
中国海油根据技术、成本、发展空间及自身比较优势,提出了“积极发展海上风电产业,择优推进陆上风光一体化发展,探索和逐步培育氢能产业,大力发展智能化终端能源服务产业”的零碳新能源产业发展思路。积极发展碳封存、利用与储存(CCUS)等负碳产业,发挥海洋固碳优势,为“碳中和”时代封存最终剩余的10%-20%的碳排放打下坚实基础。
2021年10月,公司首个海上风电项目—江苏竹根沙项目建成投产,装机容量达300兆瓦,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年上网电量约8.6亿千瓦时,相比常规燃煤火电机组,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7.9万吨,减少碳排放57.1万吨。公司积极开展深远海风电示范,开工建设我国首个“双百”(水深超过100米,离岸超过100公里)海上漂浮式风电示范项目—文昌漂浮式风电示范项目。探索发展绿电制氢产业,推进海上风电与氢能产业融合发展,开展海上氢能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和高效储运氢关键技术研究,探索氢能制、储、运、加注一体化示范运营。高效实施我国海上首个百万吨级CCS示范项目—恩平15-1油气田伴生二氧化碳封存项目。联合广东省发改委、壳牌集团和埃克森美孚开展中国首个海上规模化CCS/CCUS集群研究,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封存能力达300万-1000万吨。积极参与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发展陆上集中式风电光伏产业。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化零为整、因地制宜集约化发展分布式光伏。探索风电、光伏、天然气发电与规模化储能相结合的新型发电模式和多能互补综合能源供应系统,已建成40余座综合能源站。
图4 竹根沙海上风电场
七、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中国海油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公司绿色低碳转型的强大动能,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和驱动公司绿色低碳转型。
一是狠抓研发能力建设。成立化工与新材料科学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碳中和研究所等技术研发和跟踪调研机构,推动技术创新与示范应用。以生产需求为导向,加强内外部合作,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逐步增加科研人员占比,制定优秀年轻科技人才培养关键措施和配套的考核激励措施。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夯实技术发展的资源基础。
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积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争当现代产业链链长,着力在深水和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碳减排及资源化利用、新型碳汇开发、深远海风电等新能源开发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促进创新链、供应链与价值链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三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双碳”行动的支撑、引领和驱动作用,积极探索“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技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激活创新创造潜能。
近年来,公司获得绿色低碳相关技术专利授权100余项,参与《油田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等10余项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制订工作。创新研究甲烷逸散排放、碳排放影响评价方法等。自主研发的温室气体排放在线监测装置获得国家专利授权并首次在电力企业开展应用。成功完成我国首套250Nm3/h橇装天然气制氢装置建造。“全面节能管理的构建与实施”获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特大型能源企业全方位绿色发展体系构建”获石油石化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
展望未来,中国海油将高质量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构建多元化低碳能源供给体系、智慧高效能源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清洁低碳综合能源产品和服务供应商,为工业领域节能降碳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坚实能源保障,为实现“双碳”目标下国家能源保障安全贡献力量。
联系人:许婉然
电 话:010-62385286、18531029698
邮 箱:1853102969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