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先行者: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工业碳达峰”优秀企业系列报道八

2022-08-04 16:04          8485次阅读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决策部署,2021年3月至2022年1月,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国工经联”)围绕我国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开展深入调研,研究成果获得有关领导同志的关注与批示。2022年,中国工经联将在此基础上,从遴选示范、调查研究和宣传培育等维度继续做好中国工业碳达峰工作,宣传并推广企业优秀成果与案例,助力工业领域更好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系列工作,推动工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现将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的优秀企业成果和案例进行系列报道,为广大行业企业做好工业碳达峰工作提供借鉴。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电网”)是全球最大的公用事业企业,以建设和运营电网为核心业务,供电范围占中国国土面积的88%,供电人口超过11亿。位列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第2位,连续9年获标准普尔、穆迪、惠誉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国家主权级信用评级,连续4年位居全球公用事业品牌50强榜首。

电网是能源转换利用、输送配置和供需对接的枢纽平台,国家电网争当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推动者、先行者、引领者,把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发布了公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出台了一系列务实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着力打造清洁能源优化配置平台

加快构建坚强智能电网,加大输送清洁能源力度。推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支持新能源优先就地就近并网消纳。完善西北、东北主网架结构,加快构建川渝特高压交流主网架。扩展和完善华北、华东特高压交流主网架,加快建设华中特高压骨干网架。推动建立跨省区输电长效机制,已建通道逐步实现满送。到2025年,公司经营区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达到3.0亿千瓦,输送清洁能源占比达到50%。

保障清洁能源及时同步并网,全力推动新能源发展。开辟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配套电网工程建设“绿色通道”,确保电网电源同步投产。国家电网是世界上新能源等清洁能源发电装机接入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电网。截至2021年底,国家电网经营区清洁能源装机8.2亿千瓦,占比44.4%。新能源利用率连续3年保持在95%以上。

支持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发展,促进分布式清洁能源安全高效利用。配合政府部门做好分布式电源规划,明确分省、分地市、分县的开发规模。为分布式电源提供一站式全流程免费服务。加强配电网互联互通和智能控制,满足分布式清洁能源并网和多元负荷用电需要。做好并网型微电网接入服务,发挥微电网就地消纳分布式电源、集成优化供需资源作用。

 

图片1.png

图1 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虞城换流站

二、着力提高终端消费电气化水平

大力实施电能替代,促进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推动电动汽车、港口岸电、纯电动船、公路和铁路电气化发展。深挖工业生产窑炉、锅炉替代潜力。推进电供冷热,实现绿色建筑电能替代。加快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建设,推进清洁取暖“煤改电”。近年来,累计实现替代电量10209亿千瓦时,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27%左右。

积极开展综合能源服务,引导社会节能提效。以工业园区、大型公共建筑等为重点,积极拓展用能诊断、能效提升、多能供应等综合能源服务,助力提升全社会终端用能效率。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客户服务平台,及时向用户发布用能信息,引导用户主动节约用能。推动智慧能源系统建设,挖掘用户侧、资源参与需求侧响应的潜力。

推动低碳节能生产和改造,助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落实国家能源双控政策,密切跟踪重点省份“两高”企业调整和转移情况,严格用户并网审核,严禁不符合环保要求项目并网,严格执行差别性电价政策。开展“两高”企业用能监测和分析,为政府监管考核提供支撑。

 

图片2.png

图2-北京市密云区新城子村“煤改电”线路

三、着力加强电网数字化转型

构建数字化支撑体系,加强数字技术与电网深度融合。坚持电碳并重、控制系统与信息系统并举,深化新型电力系统数字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推动各级电网全面透明化、能源领域全过程碳轨迹捕捉。加强“大云物移智链”等数字技术与电网业务深度融合,推动电源侧、负荷侧资源可测可调可控,促进各类能源互通互济、源网荷储协同互动。

打造电网数字化平台,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加快信息采集、感知、处理、应用等环节建设,构建连接全社会用户、各环节设备的智慧物联体系,推广人工智能、国网链、北斗等共性平台和创新应用,提高全息感知和泛在互联能力,实现电网、设备、客户状态的动态采集、实时感知和在线监测。打造数字孪生电网,加快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

构建能源互联网生态圈,推动能源数据共享应用。推动新能源云成为国家级能源云,完善新能源资源优化、碳中和支撑服务、新能源工业互联网、新型电力系统科技创新四大平台。建设能源大数据中心,推动能源数据统一汇聚与共享应用。建设能源工业云网,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上云用数赋智”服务。依托电网平台,加大数据共享和价值挖掘,拓展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

 

图片3.png

图3-国网“新能源云”平台

四、着力降低自身碳排放水平

全面实施电网节能管理,提高电网节能水平。优化电网结构,推广节能导线和变压器,强化节能调度,提高电网节能水平。加强电网规划设计、建设运行、运维检修各环节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实现全过程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境保护。加强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循环再利用和电网废弃物环境无害化处置,保护生态环境。

强化绿色办公理念,实施低碳举措降低办公用能排放。强化建筑节能,推进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和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推广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充分利用清洁能源,解决用能需求。积极采用节能环保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促进交通用能清洁化,减少用油能耗。

制定专项碳管理工作方案,全面提升公司碳管理能力。组织研究编制公司碳管理办法,制定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工作指南,加强碳资产开发、碳交易委托服务等管理。研究建立综合性碳指标体系,全面量化公司服务能源转型、减少碳排放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全面普查公司碳排放现状,分析研判排放趋势。

 

图片4.png

图4-乌鲁木齐供电公司院内智能追光“太阳花”光伏板

五、着力加强能源电力技术创新

加强电力技术创新,强化科技核心竞争力。研发并全面掌握特高压核心技术和全套设备制造能力,建成国家风光储输、张北柔直等工程,建设“新能源云”平台。在新能源电厂并网与运行控制领域,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项12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9项,主导或重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57项、行业标准57项,制定企业标准80项。

实施科技攻关行动计划,深化产研用协同。制定并加快实施“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攻关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标准研制、成果应用和工程示范。联合能源电力行业上下游高校院所、企业协同攻关,深化产研用协同,打造开放共享创新平台。

推进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建设,打造绿色低碳发展能源样板。选择西藏藏中、新疆南疆、河北张家口作为地区级示范区,重点研究送端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构建方案,推广“新能源+储能+调相机”发展模式。选择福建、浙江、青海作为省级示范区,重点研究送受端大电网与分布式、微电网融合发展方案,以及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政策和市场机制。

 

图片5.png

图5-张北柔直工程500千伏换流站

六、着力加强配套政策机制建设

推动健全电力价格形成机制,还原电力商品属性。研究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新增成本和疏导问题,配合政府部门健全价格体系,按照“谁受益、谁承担”原则,由各市场主体共同承担转型成本。通过输配电价,合理疏导电网建设运营成本,还原电力商品价值属性。研究碳价体系,计算其他行业向电力行业转移的减碳成本,推动建立向受益行业合理分摊传导电力系统成本的机制。

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发挥市场作用扩展消纳空间。加快推动建设竞争充分、开放有序的统一电力市场,在全国范围优化配置清洁能源。完善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衔接机制,探索容量市场交易机制,开展绿色电力交易,推动可再生能源参与电力市场。研究电力市场和碳市场协同机制、碳价格与电价联动机制。

构建安全预警体系,保障能源电力安全稳定供应。预判重点行业用电需求增长,滚动分析电力供需和电网安全形势,及时向政府部门汇报和预警。推动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各负其责的燃料供应储备体系,确保极端情景下电力供应。开展客户安全在线诊断,完善重要输电通道、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预案,强化市场运营风险管控,建设全场景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图片6.png

图6-高压输电线路上“走线巡视检查”

七、着力集聚能源绿色转型最大合力

深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携手合作伙伴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高水平举办能源转型国际论坛,打造能源“达沃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倡导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可持续性管理,融入全球话语体系,努力形成企业推动绿色发展的国际引领。

 

图片7.png

图7-2021年能源电力转型国际论坛

积极参与国际能源规则制定,主动参与全球能源治理。2021年辛保安董事长担任二十国集团工商界活动(B20)能源与资源效率工作组联席主席,亲自多次参与议题视频讨论,宣介我国碳减排举措成绩。最终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各方达成了符合各方利益、平衡、积极的B20工作报告。

深化宣传引导与开放合作,共聚社会力量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加强信息公开和对外宣传,积极与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研讨交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推动能源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

 

联系人:许婉然、张国芳

电  话:010-62385286、18531029698、18813185660

邮  箱:18531029698@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