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3 14:18 4271次阅读
11月30日,2021汉堡峰会以线上线下形式召开。本届峰会围绕疫后中欧经贸合作设置了主旨发言、专家论坛、行业对话、探索性议题、三方论坛、平行学术论坛等环节。
“汉堡峰会”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与汉堡商会联合发起,历经十七年,已成为中欧政商界探讨中欧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温家宝总理、曾培炎副总理、张德江副总理、马凯国务委员、全国政协万钢副主席、李克强总理和刘延东副总理、刘鹤副总理分别出席前八届“汉堡峰会”并致辞。本届峰会邀请到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德意志联邦经济与能源部代部长彼得·阿尔特迈尔(Peter Altmaier)、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兼欧盟委员会副主席约瑟普·博雷尔(Josep Borrell)分别代表中、德、欧三方政府莅会发表致辞和主题演讲。
刘鹤副总理在发言中指出,中国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既要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也要形成高水平的国际循环。明年,中国将以扩大市场准入和促进公平竞争为重点,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中欧作为两大主要经济体和世界经济复苏的两大动能,后疫情时代双方应继续加强经贸务实合作,共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共同深化贸易投资合作,共同维护供应链安全畅通,共同推进亚欧互联互通建设。中欧应当通过对话和讨论增进相互理解,力争在一些普遍关心的问题上取得共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主题发言
彼得·阿尔特迈尔(Peter Altmaier)部长在演讲中表示,一直以来德国和欧盟与中国经贸往来密切,尤其喜人的是在疫情期间双边贸易实现逆势增长。双方当前的共同任务是确保良好的合作延续下去,让双边贸易关系适应不断变化的全球挑战。当前不少德国公司对市场干预、政府采购、双循环发展导致外国供应商替代性增加等市场公平竞争问题高度关切。他强调,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开放的市场和对可持续发展标准的遵守对于双方长期合作的成功至关重要。通过对话和相互理解,相信中欧能够制定可行的解决方案,战胜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世贸组织改革等共同的挑战,为了中国人民、欧盟人民和更多人创造更大的福祉。
德意志联邦经济与能源部代部长彼得·阿尔特迈尔主题发言
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兼欧盟委员会副主席约瑟普·博雷尔主题发言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兼欧盟委员会副主席约瑟普·博雷尔(Josep Borrell)表示,中欧之间正在逐步恢复接触,双方愿意以负责任的方式共同维护这一联系。他同时强调,中国既是欧盟的合作伙伴,也是经济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但中欧之间的经济脱钩既不可取也不可行。汉堡峰会为欧洲和中国创造了相互交谈的空间,让双方能够了解彼此的立场。尽管存在分歧,但未来中欧经济关系有望企稳。他敦促欧盟要成为中国发展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对冲者,而非跟随者或旁观者”。
在峰会开幕式上,汉堡商会会长诺伯特·奥斯特(Norbert Aust)教授、德国汉堡自由汉萨城第一市长兼参议院主席彼得·琛彻尔(Peter Tschentscher)博士、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汉堡峰会名誉主席、德国前总理施罗德(Gerhard Schröder)分别发表致辞。
诺伯特·奥斯特会长指出,汉堡是欧洲与中国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的重镇,尤其重视平等的欧中经济关系。汉堡欢迎中国企业前来投资并与汉堡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但同时也要确保德国企业的利益能够得到保障,这是未来合作增长的基础。
汉堡商会会长诺伯特·奥斯特教授发表欢迎致辞
彼得·琛彻尔市长在致辞中谈及300多年来汉堡与中国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往来和良好的商业合作关系。汉堡港1/3的集装箱往来于中国,处理过半的中德贸易以及大部分中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贸易。新冠肺炎疫情重创全球海运及国际贸易,导致运输大幅延迟,供应链承压。本届汉堡峰会的目的就是重新连接并振兴中欧经贸关系。
德国汉堡自由汉萨城第一市长兼参议院主席彼得·琛彻尔博士发表欢迎致辞
李毅中会长在致辞中表示,无论在线下线上,我们都能通过真诚的交流与智慧的融通为中欧经济发展积蓄前行的力量。“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入第十八年,守望相助、合作共赢仍是主旋律。作为全球经济的两大支柱,中欧互信协作,为疫后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了持续动力支撑。《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的签署推动双边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加固了中欧经贸高质量发展根基。《中欧投资协议》谈判成功显示出中欧对合作相向而行的高度期待。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愈发凸显出广泛的合作空间。未来,双方应在气候政策、碳市场、低碳技术、绿色金融等领域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在科技科技合作领域应加强创新发展战略对接,合作建立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共同引领全球前沿科技发展。双方应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来之不易的合作基础,增进互信,扩大经贸、投资和科技交流合作,为中欧合作共赢为全球经济复苏做出成效。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发表开幕致辞
德国前总理、汉堡峰会名誉主席施罗德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德国在几天后将迎来由汉堡前市长奥拉夫·舒尔茨担任总理的新一届执政联盟。未来,中德两国双边关系有两个方面尤为重要。首先,应恪守一个中国政策,这是中德1972年建交以来双边关系的基础。其次,双方应该延续并加强战略伙伴关系。过去50年间,中德成功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在悠久的传统、相互的尊重和对话的基础上。
近年来全球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面对艰难时刻,中德合作关系非常重要。气候变化、疫情和难民潮没有国界,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在全球范围内应对这些挑战。例如,德国企业的和技术可以助力中国早日实现“双碳”目标。此外,应当将中国进一步纳入国际体系、规则和机构中。他强调应加强多边主义,充分利用国际合作来解决老矛盾,以及团结一致应对新威胁。中国将在2050年成为世界领先的工业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建立稳定的供应链等全球挑战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继续加强中国和欧洲之间的对话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汉堡峰会主席、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发表开幕致辞
开幕式后,欧盟委员会贸易副总干事Denis Redonnet、德国电气和电子制造商协会副会长Rada Rodriguez、中国欧盟商会主席Jörg Wuttke、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忠伟、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教授、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欧洲雇主协会、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等机构的发言嘉宾从前景展望、贸易投资新方式、区域一体化、未来供应链、中国标准等多个维度切入开展专题讨论。我会邀请了正泰集团轮值总裁栾广富、美的集团副总裁王建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主任许英明研究员以现场连线的方式参与三个议题的讨论。
峰会发言嘉宾研讨现场
以“疫后欧盟与中国经济合作的前景展望”为题的专家论坛讨论尤为激烈。隆基(LONGi)公司全球销售与市场营销总裁Dennis She提出,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工业、交通与建筑行业的低碳化任务为中欧合作创造了巨大潜能。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教授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自应对气候变化、人口机构变化、脱碳、新冠肺炎疫情等挑战,我们不应该将经济问题政治化或意识形态化。中国欧盟商会主席Jörg Wuttke则提出经济不可能脱离政治因素而存在,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持有一定政治观点与价值观。中欧需要成为朋友,需要一起协同努力,但竞争不可避免,而竞争必须是公平的。
在以“中欧在贸易与投资领域的挑战与新机遇”为题的行业对话环节中,嘉宾直面中欧双边关系当前面临的困局与挑战。欧洲雇主协会国际商务部主任Luisa Santos提出,《中欧投资协定》旨在缓解中欧在贸易与投资上的不平衡,鉴于目前中欧相互制裁的政治环境,协定受搁置的现状近期不大可能发生变化。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保持对话。中欧之间有诸多共同话题,诸如气候变化、标准化以及总体经贸关系,合作仍然至关重要。SAP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德国商会董事主席Clas Neumann在研讨中谈及欧洲企业对华合作信心时说,他所了解的欧洲公司大多看好未来业绩前景。根据该商会最近针对德国会员企业的一项调查显示,77%预计今年业绩好于去年,且96%表示没有撤离中国的意向。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德国、瑞士和奥地利大中华业务部负责人孙轶表示,2016年中国企业赴欧并购创下历史新高后步伐放缓,但这并不意味这中国对欧洲失去了兴趣。目前,中国企业对欧洲开展了更多绿地投资,以进入当地市场。美的集团副总裁王建国表示,中国企业期待《中欧投资协定》早日获批生效。在企业层面,面对欧盟推出的《欧盟外资审查条例》、碳排放边境边界调整机制、供应链尽职调查新规等一系列新监管措施,中国企业对欧合作意愿仍然强烈,积极尝试通过绿地投资、合作建立研发中心、研发联合体等方式继续与欧方开展合作。未来,中欧合作前景最可观的是数字化、电动汽车、绿色能源领域,双方将结合自身优势寻找最佳行业解决方案。近年来,东欧国家推出的高比例补贴等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于中国劳动力密集行业企业的落地投资具备相当吸引力,但对于高技术、高附加值行业,西欧仍然是中国企业合作的优选。
“中欧在贸易与投资领域的挑战与新机遇”嘉宾研讨中
美的集团副总裁王建国在“中欧在贸易与投资领域的挑战与新机遇”分论坛发言
在“区域一体化是中欧创新网络的驱动力”探索性议题研讨环节,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行委员会副主任张忠伟发表简短视频讲话。他表示长三角地区与北德已经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双方市场与商业互动。长三角区域水域面积达20.3%,水域生态治理需求巨大,中国希望能够向德方寻求德国莱茵河、易北河在生态治理及修复方面的经验。汉堡经济促进局首席执行官Rolf Strittmatter博士介绍了北德五州建立未来绿色氢能区域的发展规划,未来有望形成北德的大型区域。String Network首席执行官Thomas Becker认为,专于某一特定商业领域的大型区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核心。他有信心未来北欧将成为绿色经济工业解决方案的中心,并具体例举了丹麦与德国间正在建设的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费马恩隧道(Fehmarn belt tunnel)项目,这一项目将有助于北欧的综合一体化建设。他还表示,虽然这一趋势并不是总能得到欧盟各成员国政府的支持,但在欧盟层面获得颇多认同。 正泰集团轮值总裁栾广富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让高端要素在长三角集聚,聚焦重大规划对接、区域协同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坏境联防联控、民生工程共建共享等重点领域,形成引领整个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圈。早在2003年,正泰集团开始在长三角进行新产业布局。在“碳中和”背景下,正泰正在智能电气领域大力发展新能源动力,建设“工业大脑+未来工厂”,致力于推动长三角产业链的一体化绿色发展。
正泰集团轮值总裁栾广富在“区域一体化是中欧创新网络的驱动力”分论坛发言
“区域一体化是中欧创新网络的驱动力”嘉宾研讨中
在以“兼具韧性与可持续性的未来供应链”为题的三方论坛中,欧盟委员会贸易副总干事Denis Redonnet指出,该委员会正在针对数字与绿色经济建立新的监管框架。气候变化是全球应共同应对的问题,碳排放边境边界调整机制是欧盟针对气候变化协商推出的治理工具之一。然而,这些政策措施不应该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相反,需要更多地合作,加强国际间监管互动。马士基(中国)执行董事Jens Eskelund提出,事实上,疫情对供应链造成的很多直接影响都迅速得到化解,但是我们从中看到了隐藏的问题。集装箱行业的超高效率反而成为自己的束缚与拖累,集装箱行业的高效导致人们更多地关注产能与成本效率以及集装箱是否能准时运达,但集装箱到岸后的一系列接收程序效率较低,极易受到疫情等黑天鹤事件的波及。哈佛商学院 Robert & Jane Cizik 工商管理管理实务教授史兆威(Willy C. Shih)博士认为,人们过多地将供应链韧性与相互依赖性牵扯到一起,从而引发地缘政治矛盾。近来出现越来越多的区域跨境供应链,他对此表示遗憾,认为这将影响全球贸易发展。他指出,人们忽视了他们曾经从全球贸易中获得的巨大收益,以建立供应链灵活性为名摈弃全球贸易将会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研究院许英明研究员表示,中国将着力提升加工贸易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延长产业链,由加工组装向技术、品牌营销转变,推动生产制造与服务贸易融合发展,并同时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梯度转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针对全球制造业出现的本土化和近岸化的趋势,他认为当前疫苗供应不足、制造业芯片短缺、物流受限、运价高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承压等加速了这一趋势。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也正在使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变得越来越短,越来越有弹性。在后疫情时期,中国将更加关注产业链的韧性和绿色化。针对欧盟即将实施的碳排放边境边界调整机制,他强调指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建立国际气候治理规则,作为国际气候治理规则的探索,这一机制还存在很多争议,国际社会应该将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着力点放在绿色贸易和绿色投资上。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研究院国际市场所副主任许英明研究员在“兼具韧性与可持续性的未来供应链”分论坛发言
“兼具韧性与可持续性的未来供应链”议题嘉宾研讨中
在以“中国2035标准及其对欧洲企业的影响”为题的学术论坛中,德国电气和电子制造商协会副会长、Signify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经理Rada Rodriguez指出,标准化是赋能国际贸易的关键因素以及跨国技术创新的基础,但当前标准化正越来越成为政治诉求的体现。欧盟驻华标准化专家项目主任Betty Xu博士认为,中国推出的“中国标准2035”的关键目标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实现更高的生活水平。博泽中国区总裁项洁指出,在欧洲、美国标准体系外出现第三种标准体系将对欧洲企业产生重大影响。欧洲企业必须在中国设立标准的关键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早期参与将有助于欧洲公司了解中国标准并应对合规问题。当前,一些中国标准已经高于欧洲标准。中国也在出台政策推动中国标准的国际化,目标是在2035年实现中国标准的国际转化率达到85%。
经过六个小时的研讨,来自中欧及美国在内的全球数十名政、商、学界嘉宾在峰会搭建的交流平台上,通过坦诚的思想交流与观点碰撞,向与会者传递出中欧合作利大于弊,双方应求同存异,加强对话沟通,力促中欧经贸合作更上层楼的积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