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双循环” 促进新格局下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经贸热点论坛在线成功举办

2020-08-25 11:02          4026次阅读

图片1.png

       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办(以下简称中国工经联)、中国工经联工业经济研究中心承办的2020年经贸热点论坛,8月22日在中国工业报直播间举行。这是中国工经联克服今年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困难,在以往“经贸形势报告会”基础上举办的线上论坛。在论坛上,围绕“新格局下的产业发展之道”,国家有关部委同志、知名经济学者、行业协会负责人、科技领军企业代表,共同探讨新格局下政府、行业、企业各方如何形成合力、释放潜力,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

 

微信图片_20200825095049.jpg

       中国工经联会长、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在论坛上做了主旨报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发表了精彩演讲。论坛由中国工经联党委书记、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熊梦,中国工经联工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兴波主持。通过中国工业报微信直播、抖音号,人民视频直播观看论坛的有约15万人次。参加论坛的嘉宾还有工信部规划司、国税总局政策法规司、商务部综合司领导,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曲维玺,国家发改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主任黄汉权,赛迪集团总经理、赛迪顾问总裁秦海林,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陈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何烨,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国际合作中心主任王莉等专家。

图片2.png

清醒把握国内外市场变化

       今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构建并适应新格局,应首先对当前国内外市场变化有准确的认识。

       今年1~7月,CPI由5.4%逐月回落至2.7%,PPI由0.1%转负逐月滑落至-2.4%。“统计数据表明,目前企业收入骤减,部分居民收入减少,投资消费更为谨慎。加之国际疫情蔓延肆虐,全球贸易大幅跌落,经济严重衰退。国内国际迭加,企业困难加剧,老订单部分推迟撤单,新订单减少。这种内外需双萎缩,短期内难以改变。”中国工经联会长、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强调,要清醒把握国内外市场变化和潜在的危机,要看到我国工业结构性矛盾在疫后也更加凸显,关键装备整机、零部件、元器件、关键材料大量依赖进口,疫后价格大幅震荡,部分供应链可能中断。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也指出,中国一度形成了以工业大进大出为特征、以外循环为主要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但这种模式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如今,在新冠疫情深刻冲击世界经济的大背景下,提出“加快形成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既是顺势而为的战略举措,更是强国之路的必然选择。

      工信部规划司、国税总局政策法规司、商务部综合司的有关领导分别就“补短板强弱项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服务六稳六保大局”“稳外贸、稳投资、促消费,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发言。中国工经联党委书记、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熊梦表示,为了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速产业发展,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市场主体、研发机构各方协调运转,形成合力,共同来应对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当前,我国正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如何稳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升级,增强其稳定性和竞争力?税收是筹集财政收入、调控经济和调节分配的重要手段,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如何通过税收积极应对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好服务发展大局?当前国际经贸形势复杂严峻,如何通过两稳一促,推动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推动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几位部委司局领导的报告,分析经贸形势,解读相关政策,讲解工作重点,为我们很好地解答了上述问题,使大家对我国如何在疫后主动作为,构建“双循环”新格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有了更深了解,进一步增强了信心。


工业是形成内循环的中心环节

       在这样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中央定调:中国经济破局的关键着眼点是立足国内、放眼全球,奋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怎么做?

    “实体经济是现代经济立身之本、财富之源。而工业则是实体经济的主战场,是形成内循环为主的发展格局的中心环节。”黄奇帆发言时表示,首先要牢牢抓住创新这个驱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尽快打通全流程创新链条。要鼓励包括工业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界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要重点培育一批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要通过产业链水平整合、垂直整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其次要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新机遇,以新基建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建设产业互联网。新基建不仅本身将带来几万亿甚至十几万亿的投资需求,还将通过数字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数字化、研发创新规模化而产生不可估量的叠加效应、乘数效应,可以对内循环产生巨大的赋能作用。此外,还要打破部分行业政策性梗阻,促进供需实现高水平均衡。“疫情冲击之下,一些传统行业可能会出现新的产能过剩,我们要通过适度调整政策、创造新的需求来释放这些产能。”

      李毅中指出,要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提振消费,释放消费潜力,保障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制造业要满足疫后民众对产品质量品种的新需求,服务业要有新销售、新模式、新业态,要做到工、商、金跨界融合,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多种方式促销扩大最终消费。”

     “更为重要的是,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准确把握新基建。”李毅中强调,要充分发挥新基建乘数效应,同时也要正确把握内涵和外延,防止过度扩张。

     “数字经济已成为世界潮流,更是国家战略,要在创新攻关、跨界融合上下功夫,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李毅中强调,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自主创新,掌握核心关键技术,路径是信息技术与工业制造业深度跨界融合。

     “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进步显著,掌握了中低端,但高端缺失。芯片设计能力较强,封测先进,但制造相当薄弱。”李毅中着重指出,要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产学研用相结合,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实现芯片本土技术替代。要加大投资、合理布局,着力解决卡脖子难点。


正确理解“双循环”内涵

     “内循环为主,绝不是回到封闭发展的老路上,相反是需要更高水平的开放和外循环来支撑和促进。”黄奇帆强调。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认为,“双循环”的基本政策目标是扩大国内需求、提高供给能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显见的是,目前“双循环”面临不少堵点,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曲维玺建议:积极扩⼤有效投资促进消费,开展消费升级⾏动;以深化改革为抓手,建设统一现代市场体系,促进要素自由高效流动;进⼀步扩大开放,优化营商环境,解决阻碍循环的体制机制问题;继续扩大出口,提高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保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增加在全球经济治理和经贸规则谈判中的话语权。

       黄群慧则认为,一方面要从需求侧入手扩大有效投资和促进消费,重点是加快“两新一重”(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建设)的投资和积极出台一系列提高居民收入、刺激居民消费激励方案;另一方面从供给端发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解决我国经济循环中的技术卡脖子问题和体制机制障碍,提高经济供给质量。


新基建不是“刺激计划”

     “不能把新基建作为政府应对疫情冲击的‘刺激计划’,而是要把新基建内嵌于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使其客观上发挥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作用。”黄群慧特别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应该理解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现代化经济体系三个层面的基础设施,新基建要能够服务于高质量工业化、高质量城镇化战略,要能够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才能真正服务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避免回到大水漫溉的老路上。

     “新基建建设应注重健体、强魂、可落地。”赛迪集团总经理、赛迪顾问总裁秦海林解释说,“健体”,即强化硬设施建设;“强魂”,就是推进硬设施中的软产品应用以及软设施建设;“可落地”, 指的是要丰富应用场景,真正释放新基建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红利。


促进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国家发改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主任黄汉权认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培育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文化创意、生命健康、新材料为代表的新支柱产业。他建议,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打造一批国家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技术成果转化高地;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创新力的企业;打造有利于人才、知识、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汇聚流动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破除产业转型升级高成本和高风险困局,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工业互联网、公共技术服务等平台建设,加大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建立企业转型风险疏解机制。

       新支柱产业要迅速崛起,传统行业同样要在新发展格局下干出新意。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陈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何烨均在论坛上介绍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时均表示,要在补短板、促升级、扩大国际合作水平等方面真抓实干。

      近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标志着由我国建成的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卫星导航系统,从此走向了服务全球的时代舞台。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国际合作中心主任王莉介绍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展现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巨大生命力。


Baidu
map